据说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歪按照自己的遗愿,在葬礼当天打开了叶城所有的大门,命令人们将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抬出城外,分别埋葬。这是曹操流传了几千年的“72个疑似坟墓”。那么,这个传说是真的吗?
主要依据是疑冢符合曹操多疑的性格和狡猾的作风。尤其是宋代,人们开始以奸雄的身份看曹操,墓址不明是曹操狡猾的最好证明。因此,关于曹操在漳河上设置“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不胫而走。南宋文人俞应符写诗《曹公疑冢》: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生命以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去丘陵,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疑冢七十二,一墓葬君尸。巧合的是,南宋文人范成大也在他的《石头》中
《湖诗集》提到,他曾在讲武外亲眼看到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元朝时,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为流传。
[img]717803[/img]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个叫“曹操冢”的故事:叶城外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炎炎夏日,突然听到水里传来刀斧敲击的声音,潜入水下的人很快就被拦腰斩断。后来有人潜入水中,也断成两段浮起来。当地人立即陷入恐慌。听了这话,政府派人截断了上游的来水。这段河流枯竭后,人们在悬崖下发现了一个深洞,洞口放置了一个轮子,轮子上安装了一个锋利的刀刃。人们折断轮子,进入洞穴,发现里面有一块石碑。石碑上的字体是汉代的篆书。我认识的人看到这是曹操的坟墓。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把里面所有的金银珠宝都拿走了。
[img]717804[/img]
然而,现代专家学者的结论完全相反:曹操实际上并没有为自己设立72个可疑的坟墓。他主张葬礼很简单,金、银、珠宝和铜器不得作为葬礼物品埋在坟墓里。
首先,专家们认为曹操一生都提倡节俭,不奢侈,薄葬符合他的工作风格。据史书记载,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都描述了曹操的葬礼,都是薄葬。因为是薄埋,陵墓规模很小,没有封土和植树,曹操的墓地在几个朝代之后就没人知道了。自北宋以来,没有人知道曹操的坟墓在哪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传说应运而生。
[img]717805[/img]
第二,专家们认为曹操力主薄葬是为了防止盗窃。要知道中国古代自春秋以来就出现了盗墓贼,到了东汉末年,乱世之道,盗墓活动变得十分猖獗。由于资金不足,各路崛起的豪强纷纷通过盗墓获得资金。曹操还专门设立了“摸金校尉”一职,以官方名义开展盗墓活动。为避免自己沉重?破棺取宝,毁尸灭迹的场景,以绝盗墓者的念头,他选择了薄葬。
第三,今天的一些发现被否认了。例如,近年来,河北省临漳县武城以西至磁县确实有一整排起伏,就像坟墓里的小土堆一样。相传这是七十二疑冢遗址。后来,考古发掘证实,这一地区确实是一个古墓群,但它只是北朝的一个墓群,比三国晚一点。而且,古墓的数量是134座,而不是72座。由此可见,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是后人附会的结果。然而,无论如何,曹操的墓地在哪里仍然是一个谜。
曹操[七十二疑冢]是真是假?这个细节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