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根据《战国政策》,“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普。”和普即和氏璧,是未经琢磨的玉。在一些神话传说中,妲己不断为这块和氏璧付出代价,只是为了得到它。你知道这个稀世珍宝的起源吗?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民间故事。
[img]713431[/img]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玉璧,据说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据说和氏璧本身就是纯白玉璧,但楚国和陕西蓝田县,可能是和氏璧的产地,并没有生产白玉。它的颜色和图案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和氏璧加工后,成为中国历代秦、汉、魏、晋、隋、唐的传国玺,最终在南宋末年的动荡中下落不明。由于玉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中的重要地位,玉璧本身的价值得到了民间的广泛赞誉,成为许多中国文化中典故和成语的来源。
[img]713432[/img]
《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是中国东周末年第一部见载作品:楚国人和他的家人在楚国的山上发现了一块裹着岩石的美丽玉石,并把它献给了当时的君主楚丽王。楚国皇室玉匠声称,他只贡献了一块石头,欺骗了国王。于是楚丽王下令砍掉他的左脚。
李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又把玉献给了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鉴定结果是和氏贡献的还是一块石头,和氏右脚被砍掉了。
最后,和氏带着玉回到楚山,在那里他哭了三天三夜。新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问为什么。和氏说:“我不是因为被砍脚而难过,而是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被认为是骗子。这就是我的悲伤。”楚文王派工匠去掉裹在玉上的岩石,看到了玉,于是楚文王把玉命名为“和”。
[img]713433[/img]
《战国策》记载,和氏璧一直是楚国的国宝。楚威王时代和氏璧被授予赵阳令尹攻打魏国有功。有一次,赵阳在招待门客时,把和氏璧拿出来供客人参观。这时,客人中有人突然起哄,趁乱偷走了放在桌子上的和氏璧。赵阳的门客指认张毅是偷和氏璧的人。
昭阳经过折磨和讯问,释放了张仪。张仪成为秦国相国后,向楚国报复,但和氏璧从此下落不明。从那以后,他和石璧一起来到了赵国。根据中国正史《史记》记载,前三世纪和石璧被战国时期的赵君主赵惠文王所有。
[img]713434[/img]
与赵惠文王同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属于赵国王室后,于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个城市换取和氏璧,这就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赵国没有立即同意交换和石璧。经协商,赵国政府派林相如代表携和石璧出使秦国。经过两次对秦王的考验,林相如认定秦国想以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取得玉璧后拒绝向赵国割让城市。于是林相如派副手穿上平民的衣服,走小路带和石璧回到赵国。林相如本人安全回到赵国。
前228年,秦国吞并了赵国,和氏璧最终归秦国所有。前221年,秦灭亡了周朝六大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和氏璧作为秦帝国威的象征,被雕刻成传国玺,刻有秦帝国总理李斯写的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雕刻而成。
从那以后,和石璧成了皇帝的宝印和天授皇权的象征。秦朝以后的几百年里,传国玺成为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正统帝国的条件之一,即使改朝也不例外。自秦朝以来,它已经传播了1000多年。
和氏璧与随侯珠并称,始有成语随珠与璧、随珠荆玉的称号。
为什么一块玉值连城?介绍和氏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