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西汉成立以来最大的内乱突然爆发。在“杀赵、清君侧”的口号下,吴王刘英与楚、赵、四齐等诸侯国率领军队进攻长安,这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叛乱起源于削藩。
早些时候,汉景帝以诸侯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名义,先后削减了楚王刘武的东海县、赵王刘遂的常山县和胶西王刘昂的六个县。随后,中央政府下令削减吴王三县封地中最富有的会稽和豫章二县。
[img]714284[/img]
当诏令传到吴地时,吴王立即举起了反叛的旗帜。削藩政策的提出者是御史大夫赵错,所以七国联军以清除“反派”赵错为起兵口号。
虽然起源于削藩,但有一种广为人知的观点认为七国之乱是怎么发生的。而且,这一观点的最初提出者是赵错本人:
“今削之反,不削之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在赵错看来,无论是否削藩,吴楚等诸侯国的叛乱都是历史上不可避免的。这一观点多次被后人引用,几成定论。因此,吴王刘英早就有了谋反之心,削藩只是他开兵的借口。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时间又回到了41年前。当刘英接过吴王的王印时,刘邦仔细检查了他的外表。懂得面部艺术的皇帝看到了反骨头,忍不住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懊恼。
然而,分封已成定局,刘邦不得不对刘英说一些有意义的话:
“汉朝成立50年后,东南方向会有叛乱。会是你吗?世界上所有的同姓都是一家人。希望你谨慎行事,不要造反。”
这个故事在《史记》中被公开记载、在《汉书》等正史中,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吴王反心的证据。然而,恐怕这座桥更有可能来自后人的编造,而不是情境的记录。
[img]714285[/img]
原因不难理解。如果刘邦真的怀疑刘英有反心,试图用他的帝王心术把它赶快,他会故意给他的后代留下磨刀石吗?此外,如果刘邦真的有这样的魔力,第一件事不应该是废除吕后吗?
抛开上述离奇预言故事不谈,赵错本人是如何断定刘英必反的?
在他看来,吴王长期故意不来中央朝圣皇帝,他对朝廷的傲慢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吴国不仅有丰富的铜矿来铸造货币,而且在海上可以煮海为盐,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吴王刘英也肆意培养世界英雄,如果不是为了叛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样的种种,都显示出它早有不臣之心。@ “今削之反,不削之反。”
然而,如果你仔细看看赵错的上述原因,你就会知道这一切都是毫无根据的主观假设。吴王的长期不朝源于爱子在长安被杀,凶手是景帝本人,当时是王子。文帝理解他的心情,所以他给了他几根棍子,并允许他免除朝圣。这是多年来的老黄历。
至于铸造硬币,煮海为盐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措施,那么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好事与叛乱有什么关系呢?所谓的世界英雄,曾任吴总理的袁盎已经反驳了这一观点,“吴诱惑所有流氓的孩子,死钱奸诈”。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显然,赵错列出的各种原因只是为了加上他的话,目的是为了削夺吴王的封地创造合法性,这与最近以楚王、赵王、胶西王为借口的方式是一样的。
除了超漏洞百出的论断外,还有其他证据支持上述结论。
当七国之乱发动时,刘英已经62岁了,距离被封为吴王已经40多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有谋反的意图,为什么要想到造反的伟大事业,直到年老体衰的耳顺年龄?显然是不合理的。这就是其中之一。
其次,吴楚七国联军只坚持了三个月,就输了。时间太短了。不难看出,它的准备工作很匆忙。此外,《史记》明确记载,只有在削藩政策实施后,吴国即将受到伤害时,刘英才派人到胶西政策反对。此时,胶西王国对此仍有不同意见。
与此同时,从汉景帝听到吴楚之乱后惊慌失措,甚至做出了一些荒谬的事情,比如欺骗和斩杀帝国二把手赵错,他从来没有想过吴国会真的起兵谋反。
第三,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经过文帝多年的国策,帝国逐渐出现了国富民强的局面。经过多年的战争,人们渴望和平与稳定。这时,叛乱显然得不到太多支持。
[img]714286[/img]
更重要的是,文静实施了“亲制疏”的分封战略,培养了一批守卫中央政府的诸侯国力量。在七国之乱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梁国就是典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吴楚和其他国家的实力自然更弱。
显然,此时的局势并不利于起兵反叛,相当有策略的吴王刘英也不会看到这一点。
@ 一般来说,可以断言,吴王刘英的叛乱纯粹是被迫无助地奋起战斗,而不是所谓的早期叛乱。如果不是赵错的削藩太激进,以至于到了非鱼死网破不可的局面,吴楚七国的混乱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正如赵错的后继者、汉武帝时“推恩令”的提出者主父偃所评价的那样,“急则阻其强,合纵逆京师 。今天用法割割,逆节萌起,前一天就是赵错。”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他被称为西汉时期的忠臣,但他亲自创造了王朝中最大的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