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国古代民间传统艺术,老北京人称之为“驴皮影戏”。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朝。元朝传到西亚和欧洲,历史悠久,历史悠久。
[img]711614[/img]
皮影戏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文字记载来看,皮影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病去世,武帝的思念心急神情恍惚,整天无视政治。大臣李少翁一天出门,路上遇到孩子手里拿着娃娃玩,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丝切成李夫人的形象,涂上颜色,并在手脚处安装木杆。入夜方帷,张灯烛,恭恭请皇帝端坐帐观看。看完龙颜大悦,武帝爱不释手。这一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起源。
自13世纪元代以来,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流,中国皮影艺术相继传入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亚欧国家。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在北京举行了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此外,皮影从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传入河北涿州,然后传入北京西部和北郊农村,然后进入城市,形成东西城区。
[img]711615[/img]
皮影戏
从清人入关到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都以请名师刻制片人、蓄置精工影盒、私人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的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就不足为奇了。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给宴客,加丁祝寿,都要搭台唱影。连这部剧(连续剧)都要通宵达旦或者连续演十天半以上。一个庙会可以有几个影班搭台唱歌,非常热闹,其盛况可想而知。
清朝的北京皮影已经很受欢迎了。除了受到农民和公众的欢迎外,他们还进入了法庭。康熙时期,礼亲王府有八名官员负责电影和电影。嘉庆节日和其他节日也传播了电影班的家庭表演。当时,北京电影班白天玩木偶,晚上在大厅里唱电影,许多京剧演员也参加了电影班的表演。
清末,一些地方政府害怕在黑夜聚集在一起,所以他们禁止演电影,甚至逮捕了皮影艺术家。皮影艺术家还参与了清末白莲教起义,并被以“玄灯匪”的罪名复制。日军入侵前后,由于社会动荡和多年的战争,人们不谈论生活,导致皮影产业万户枯萎。
1949年后,残存在全国各地的皮影戏班和艺术家又开始活跃起来。从1955年开始,他们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的皮影戏表演,并多次派团出国参观表演,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皮影艺术再次遭受“破四旧”的厄运,从此元气大伤。
探索中国皮影戏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