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708944[/img]
桓温塑像
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朝偏安一角,皇权日益衰落。大臣桓温手握重兵,野心勃勃,打算通过收复失地来建立功勋,以增加自己的威望。
环顾东晋四周,北方后赵等国实力雄厚。只有蜀国的成汉政权明显下降,其皇帝李势更是荒淫无道。因此,桓温选择了成汉的目标。
桓温信任的顾问袁乔强烈同意这一点,并建议桓温亲自带领1万名精锐士兵进入成都。桓温听从了袁乔的建议,未经朝廷同意,于永和二年(346年)11月带领士兵西进。在朝廷得到消息后,他们非常担心。大臣们认为桓温的军队太少,深入了危险的偏远蜀国。毫无疑问,这次旅行将会失败。
[img]708945[/img]
此外,在成汉时期,皇帝李势忽视了政治事务。整个国家就像一片散落的沙子,很难组织有效的抵抗。桓温一路上势如破竹,连战连胜,进军非常顺利。他在永和三年(347年)三月被迫进入成都。
桓温兵临城下,李势终于慌了,立即下令集结国内大部分兵力,准备与桓温决战。
在这场战争中,成汉军队在军队上具有绝对优势,人数远远超过晋军,关于生存,必然会尽最大努力。桓温有赌徒的性格,但他一点也不害怕。他立即摆出阵势,在成都城下与成汉军队展开了决战。
[img]708946' />
战争开始后,晋军虽然绝望,但毕竟众寡悬殊。成汉军队很快占据了上风,桓温的许多将军死于战争。面对成汉军队的反击,晋军一再后退,乱箭甚至射入桓温的马前。
看到败局已经确定,“所有人都害怕撤退”,士兵们都要求桓温撤退。如果他们再战斗,恐怕整个军队都会消失。桓温也知道自己无法挽回,不得不下令鸣金退役。
[img]708947[/img]
但没想到,负责传令的士兵“鼓吏误鸣进鼓”一时疏忽,误解了桓温的意思,以为桓温要打鼓进军,于是敲响了进军的鼓声。
晋军士兵听到鼓声,以为前面打了胜仗,都振作起来。袁乔利用这一趋势督促士兵们战斗,全军发动了一次大总攻。成汉军队看到晋军突然疯了,都吓坏了。突然,他们的军心陷入混乱,战败如山。
[img]708948[/img]
晋军趁胜攻入成都,李势匆匆逃走。不久之后,无路可逃的李势向桓温献上了降表,成汉政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后灭亡。
桓温正是“鼓官误鸣进鼓”,反败为胜,阴差阳错地摧毁了一个国家。班主任回到朝鲜后,桓温的名声大振,逐渐掌握了东晋的朝政权力。后来,桓温独自掌管朝政十多年,操纵废除,权力投入世界,并打算自立为皇帝。然而,他在计划篡夺王位之前病重而死。毕竟,他没有登上王位。
一个理解错误的命令以反败为胜,摧毁了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