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家族企业,但没有一个能和康百万庄园相提并论。这个康氏家族应该听说过。该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建于明末清初,跨越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共400多年。
庄园也是从最初的山腰建到山顶的。是十七至十八世纪典型的封建堡垒式建筑。 庄园背靠芒山,面对洛水,所以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康家有最辉煌的时光,但也有康家落魄的时光。我们来看看这个祖传十八代的康家有多强大,有多强大。
[img]710644' />
明初洪武年间,康家祖先在巩县(今巩义)康店镇洛河边定居。康家先祖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洛河岸边开了一家小餐馆。小店逐渐成为河洛地区著名的客栈。后来,客栈所在地被称为康家店。在康氏家族祖先的第六代传人康绍敬时期,康绍敬读书致仕。他最初是河南省尉氏县的驿丞,后来晋升为山东省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大使。康绍敬在当地水陆交通、盐业、税收等方面担任重要职务。清朝时期,康氏家族在清廷镇压白莲教时,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与布料相关的十年军需订单。在此之前,康氏家族垄断了陕西的布料市场。与此同时,康氏家族也靠造船业发财,靠土地发财,人们称之为百万富翁
康氏家族的繁荣有很多因素:勾结官员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是他们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和经商方式。例如,他们的庄园里有一块“剩余”牌匾,背景很好——牌匾上有74个字,文字是:“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还造,留有余,不尽之禄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还人民;留有余,不尽之福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情太多,没有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有自己的余地;临财放宽一分,有自己的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上留耕道人的铭文,以示其子孙。以数语为题,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称:若辈知昌家之道?只是避免留余。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萱敬题。字面上很难理解,但总结起来大致是:“你们这些年轻一代知道发财的方式吗?也就是凡事留有余地,不做就绝不了”。此外,“剩余”牌匾的特点是它创新了风格——它不再是一个流行的矩形,而是将矩形角改为流水线。左上角和右下角有一个缺口,形成一个对角呼应。左上角缺口的含义是“上对皇帝和朝廷”。右下角缺口的含义是“下对人民和子孙后代”,前后呼应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留余”适用于所有时代,做事一定要留有余地,独赢不如众赢,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400多年来,这样一个适合时代的家庭常青并非没有理由。
[img]710645[/img]
那么,为什么这个强大的家庭最终会走上衰落的道路呢?有四个原因:一是清朝政府的腐败。一个家庭的崛起也要归功于时间、地点、人和三个方面。清末,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和扭军的斗争以及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如此动荡的社会不能促进任何商业发展。
二是家庭管理不善。为了遏制扭军活动,清政府实施了封锁黄河、运河、烧毁和挖掘河流上的所有船只等措施,这对康家的航运船队来说是晴天霹雳。没有运输工具,就没有财力。未来,铁路建设也将对水上航运产生巨大影响,康家的运输业也将彻底衰落。
第三,家庭孩子像土一样挥金如土。家族企业发展到后期,成员越来越多,开始“大兴土木工程”——用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建成龙窝沟、南大院、寨上区等20多个建筑群落。这个大庄园的建设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传播到康氏家族的第七代和第八代。家庭孩子不想进取,整天坐着吃空山,家庭孩子多达30人吸鸦片。
[img]710646' />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时路过巩义。被称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鸿猷雪中送炭,独资修浮桥,建行宫,又花了大量银两,又向清政府捐了一百万银两,慈禧太后一句话没想到,这条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它被广泛传播和赋予康百万的封号。
虽然康氏家族以慈禧金口闻名于世,但获得这一声誉的代价是整个家族的积蓄。这真的是一种筋骨之伤,很难再次崛起。然后,在中华民国23年的晚春,康氏家族的第18代康子昭无法恢复,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自杀。创造了家族企业记录的康氏家族在18代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上最富有的家族,跨越三个朝代共存了4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