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王婆是一位为西门庆提出建议的老寡妇。她的战术水平不亚于“三国”中的诸葛亮。“王婆”的形象更接近“王婆卖瓜自夸”。
然而,“王婆卖瓜”中的王婆是个男人。他总是喋喋不休地称赞他的哈密瓜有多甜,所以人们开玩笑说他是王婆。这不是成语典故。这纯粹是一个民间传说。就连北宋的神宗皇帝也吃了王婆的哈密瓜,并为他做了最大的广告代言人。王婆进入《水浒传》后,她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她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卖瓜的人。
[img]709969[/img]
诸葛亮的“智商”经常受到批评,几乎是恶魔。但小说中的王婆,在俗世的一言一行中,都是亲切而异常的,就像读者身边的“琐事”。作为一个底层的老女人,王婆有着最接地气的智慧和悟性,这可能是《红楼梦》中贾母难以培养的看家能力。当然,王婆给西门庆一个坏主意,首先是为了银子,但她额外的成就感和受人尊敬的满足感也溢于言表。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尊重是人们需求的一个非常高的层次。像王婆这样的人通常很难受到尊重。不仅如此,她还不敢对吃、喝、睡等低层次的需求有太多的期望。然而,西门庆想做坏事,并要求她实现她“个性”的崛起。
[img]709970' />
在明清小说中,王婆这样的人物并不少见,成为了一个非凡的人物。事实上,王婆本人并不是职业的“媒人”,她有自己的工作:开茶馆。她为西门庆献计,算是赚点外快,做点兼职。在《金瓶梅》中,其他几位“媒人”比王婆走得更远,比如另一位年轻的文嫂。她的主营业务是与王招宣府遗寡林太太合作,为林氏寻找大量有经济实力的男人。和王婆一样,文嫂从中获利。与王婆不同的是,文嫂的收入基本上都取决于此。
文嫂似乎只做林太太的生意,而且很心安理得,没有任何包袱,把这项生意开展得风生水起,愉快自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嫂是林太太的经纪人,只谈风月,不搞血腥暴力或钓鱼上钩的仙人跳。如果只谈生意,不谈道德,文嫂无疑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职业经纪人。林太太的不堪和肆无忌惮,就文嫂而言,她做这种生意的报酬比王婆好,但她的结局很好,除了道德谴责。在晚明小说大家冯梦龙的“三言”中,第一个故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也写了一个薛婆。
[img]709971' />
事情是这样的。湖广省枣阳县商人蒋兴哥结婚后不久,就去广东做生意,妻子三巧儿独自呆在家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枣阳做生意的徽州商人陈商发现了三巧儿的美,并有了夺取美的坏心。于是,陈商恳求三巧儿的邻居薛婆操作这件事。像所有资深媒人一样,薛婆不负重托,把事情做好了。
后来薛婆、三巧儿、陈商都有恶报。薛婆,其实和《金瓶梅》里的王婆一样,也有自己固定的职业,就是挨家挨户卖手饰给女性,“媒人”生意只是她的副业。媒人原本是红娘,光明正大地开展业务,也是为人民造福。毕竟,媒人是男女结合的必要中间人,是“媒人之言”式的古典婚姻。然而,媒人也是一个非常肮脏的职业,就像冯梦龙非常不礼貌地将薛婆定义为“牙婆”一样,即买卖妇女、强迫或引导妇女走上邪恶道路的特殊专业人士。
[img]709972[/img]
在中国古代的官方历史上,主人公都是皇帝和将军,很少看到底层人的生活条件。幸运的是,明清小说非常强大,记录了像王婆这样的小人物的美好生活,让今天的人们大开眼界,充分感受到古典时代也有极其广阔的存在空间。事实上,皇帝和将军只是一个虚假的“崇高的”,而王婆是无处不在的,扎根于民间,为所欲为。
在古代,媒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群,有的兼职,有的专业,有的专门做坏事,直接做牙婆,甚至像文嫂这样的“经纪人”。这种人有很大的成就,都是因为“男女防御”后的古代女性,接触外界的信息极其有限,甚至眼神一抹黑。像王婆、文嫂、薛婆这样的女人,整天来家家户户,是信息掌握的大师,就像现在微博微信的大咖。
传说中的王婆竟然是个男人?只是为了卖自己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