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张衡地动仪真的存在吗?它能预测地震还是监测地震?张衡地动仪是真是假?
事实上,每年半年,类似的讨论总是在互联网上“卷土重来”。支持者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历史基础,以“张衡地动仪”的历史原始来源——《后汉书》的记载被认为是铁证;反对者坚信地动仪是历史编造,经不起审查。
[img]706698' />
张衡地动仪是真是假?
《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尝一龙机发而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几天驿到,果地震陇西,所以都服其妙。”
历史书上的简短记录后来演变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东汉时期,地震灾害频繁。太史令张衡在公元132年创造了地动仪,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探索,成功监测了包括陇西地震在内的多次地震。
一千多年前,张衡有能力制造出如此高科技的地动仪吗?测试地动仪神奇的“陇西地震”是否属实?各方学者一直备受争议。
[img]706699' />
质疑人认为张衡地动仪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根本不存在。其中,奥地利人雷立柏最为尖锐。他曾写过《张衡:宗教与科学》,认为中国人对张衡地动仪的情感是一种宗教崇拜。在他看来,地动仪的丢失表明它不科学、不实用、不丢失。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地动仪确实存在,“如果不相信清晰记录的历史,所有的历史都会变得虚无”。
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教师陈天嘉博士认为,张衡地动仪存在,具有地震监测功能,但恢复工作尚未完成。
地动仪长什么样?你看到的是“假货”
[img]706700[/img]
大多数人对张衡地动仪的直观印象来自教科书中的一个酒瓶,外面有龙珠和蟾蜍的照片。事实上,这种经常出现在历史教科书和科技博物馆的地动仪只是20世纪50年代一位名叫王振铎的老人制作的恢复模型。由于原理错误,这种恢复模型并不能真正进行地震监测。
“它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八英尺,盖子凸起,形状像一个酒瓶,饰以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有都柱……”是《后汉书》中地动仪的全部描述。后人的研究都是基于这段话。多年来,学术界对这段记录逐字逐句进行了深入分析,仅对“都柱”的理解就产生了
有很多种,比如“立柱”、“倒立摆”、“悬垂摆”。
陈天嘉说,张衡地动仪一直有很多研究,恢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但古代记录太简单,后代的恢复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人们对地动仪有很多争论。
在恢复工作中,100%的恢复无法实现
[img]706701[/img]
1800年前的地动仪是什么样子的?不仅我们好奇,我们的前辈也好奇。地动仪的研究和恢复始于100多年前。
米尔恩,现代地震学的奠基者和英国人,曾经用柱子做过实验。然而,在实验中,柱子在轻微振动后会四面乱倒,根本无法指示地动方向。后来,他提出了“悬挂理论”。1936年,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历史专业学生王振铎绘制了自己修复的第一套地球动力学模型草图。1951年,根据“直立杆”模型的工作原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了张衡地球动力学模型。这种模式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和工作原理一直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质疑。
20世纪初,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冯瑞和他的研究小组做了大量的研究和修复模型,但学术界也质疑这个版本的模型,认为它的关键不能与原始文献记录密切相关。陈天嘉说,100%的恢复比较困难,目前还没有完全恢复。
近年来,虽然人们对地动仪的关注并没有减少,但学术界对张衡地动仪的关注也减弱了。学术界对许多网民期待的“恢复地震仪器实现地震监测和预测”并不乐观。陈天嘉认为,科学界对张衡地动仪器的研究和恢复比现实意义更具历史意义。
张衡地动仪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为什么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