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许多著名将军中,隆美尔不知道是幸运还是痛苦——当德国对波兰开战时,隆美尔仍然是希特勒周围的警卫营长,他只能沉迷于同事们的战斗成就。在阿拉曼战役中,尽管隆美尔在北非工作多年,但他只是请病假回德国,没有赶上这场转折战。当诺曼底登陆时,隆美尔一直负责“大西洋壁垒”,但他在“霸王行动”当天回家庆祝妻子的生日,所以他让盟军平静地上岸——看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这位公众有一个很好的名字,但他总是在关键时刻缺席。当然,这位“不赶元帅”最终也没有赶上德国战败的大结局——他以死亡的方式完成了另一次缺席。
1944年10月14日,在德国投降前半年,隆美尔突然莫名其妙地“死亡”。纳粹德国启动了各种宣传机器,宣传元帅是如何“关心元首、党和祖国的事业”的。纳粹正式给予隆美尔国葬待遇。最高军事长官龙德施泰特元帅在葬礼上代表希特勒致悼词,高度评价盖着万字旗的隆美尔遗体:“他的心永远属于元首。“希特勒用前爱将的死,在脸上重重地贴了一把金。
[img]704663' />
关于隆美尔的死因,经常被后人“记住”起来。“脑出血突发事件”当然是胡说八道,战后真相很快就出来了——隆美尔被迫自杀,因为他被怀疑参与了“7月20日事件”,旨在刺杀希特勒结束战争。争论的焦点是隆美尔是否真的参与了刺杀希特勒?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二战后到今天都在进行中。隆美尔出色的指挥艺术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使许多他的“粉丝”更愿意相信将军在最后一刻迷失了方向,成为一名“抵抗体育战士”,旨在从专制中拯救国家。
但是,如果你公平地阅读了关于隆美尔的传记,你就会承认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与他留下的各种“摆姿势”照片不同,隆美尔的性格和他的身材一样虚弱。隆美尔本年轻时想当工程师,是在父亲的强迫下才入伍的。从那时起,隆美尔无法摆脱“出色地完成最后手段”的命运。在北非的次要战场上展示自己的实力是一样的,在“大西洋壁垒”计划中为纳粹垂死挣扎也是一样的。在执行这些任务时,尽管隆美尔抱怨希特勒的疯狂,并不时地采取一些“小动作”,但他从不敢真正反对希特勒。而希特勒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故意一次又一次地提拔隆美尔,让他有机会成为“纳粹战神”。这样一个因为独裁者的青睐而有机会施展才华的人,是不能反对制度的,他自己就是这个制度塑造的娃娃。
隆美尔实际上浓缩了一代德国士兵的悲剧命运。由于斯巴达式的精英教育和民族主义的洗脑,他们不能像几十年后的年轻一代那样理解“抬高枪口一英寸”的真相,最终成为邪恶系统的殉葬品,成为看似强大但实际上软弱的“娃娃将军”。
为什么德国元帅隆美尔被称为[不赶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