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暂时离开北京,祖大寿在崇祯三年正月初收到袁崇焕的手书后,在四统军西援。崇祯有时间处理袁崇焕的案子。崇祯同时做了两只手。一方面,在北京,对袁崇焕案进行了调查和审讯,另一方面,在辽东,孙承宗被密令稳定祖大寿等辽军士兵。
[img]703545' />
孙承宗二次督辽,既熟悉又陌生。第一次督辽,头尾四年,辽东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依旧重来,不同的是辽军人事,颇有风月无情人暗换之感。天启年间,孙承宗督师辽东时,袁崇焕先是山石道后的宁前道,还是中层干部,当时的头角是马世龙,还有前后三位辽东巡抚。祖大寿、何可纲等还是参将、守备等中下级军官,孙承宗虽然略知其名,但毕竟不当真。,由于地位悬殊,祖何等人平时很难见到孙子。
[img]703546' />
天启六年正月,孙承宗离开辽东不到半年。袁崇焕宁远一战成名,立授辽东巡抚,突然成为当前形势的中心人物。随着袁崇焕地位的快速提升,他领导的宁远系迅速扩张。短短三四年,祖大寿、何可纲晋升为总兵、副将领,尤其是祖大寿。挂征辽先锋将军印,守卫锦州,从此锦州成为祖大寿的老营,直到十三年后被清军围困而出降。自己的变化,赵率教战死,袁崇焕被捕,祖大寿自然成为十万辽军的领军人物,孙承宗受命安抚辽东,其实就是安抚祖大寿。
[img]703547' />
孙承宗第二次来到山海关,对待祖大寿等辽将特别有礼貌,平易近人,轻易不摆架子,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使祖大寿等人对孙承宗的戒备之心逐渐消除。孙承宗虽然受命恢复失地,但并没有一味催促祖大寿等日进兵,而是等待时机成熟。老谋深算的孙阁老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有点不耐烦,可能会激起祖大寿对朝廷的彻底绝望,认为崇祯是用孙承宗的手消灭辽军,从而冒险,浪费之前所有的成就。
[img]703548[/img]
因此,孙承宗在山海关,表面上显得平静,常常吸引祖大寿、何可纲、徐敷奏等在衙门或城楼喝酒谈心。一有好消息,不管大小,孙承宗总是大张旗鼓地表扬他。像往常一样,他先报告了祖大寿斩首的数量,然后孙承宗坐在大堂里,命令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呈现斩首级别(现在看起来很残忍,但当时很常见)。道士和中国军队一个接一个地仔细检查,然后像往常一样发放赏金。
[img]703549' />
按照规定,一级赏银52元,但仅限于当时的财力,往往不能全额发放。一般来说,现金12元,有时只有2、32元,其余的都是欠条,以后再给,或者奖励红布。奖励时,鼓乐大作,一派喜庆之气。有一次,一所小学认为赏银太薄(不给银,只给红布)
,说他不稀罕这块红布。孙承宗怒不可遏地说:“这是朝廷的奖励,但他敢靠自己的功绩。”祖大寿在一旁,迅速轰炸了这所大胆的小学,让观众感到尴尬。
[img]703550[/img]
崇祯三年三月初的一天,孙承宗正坐在衙门、茅元仪、徐敷奏、周文郁三位副将军之间。下午,一位兵部差官突然带着圣旨来到衙门中门。孙承宗急忙向西跪下,五拜三敲。兵部差官没有打开宣读,而是直接交给了孙承宗。孙承宗看完后把它放在怀里,然后向西磕头。差官看到圣旨已经送来,匆匆离开。
差官走后,孙承宗神秘地对三位副将说:“圣上密旨,孙某为什么要在衰老的年代回答万一?”三位将军听了。虽然他们不知道秘密,但他们本能地被孙阁老圣眷之隆吓得一愣。
[img]703551' />
孙承宗接着用感激和钦佩的语气说:“意在言外,相互讨论,就像家人、父子一样。然而,无非是灭亡的意图。只有齐心协力,我们才能回答圣恩。说到这里,顿了一顿,表情若有所思,又说:“这个密旨来自圣旨,诸臣皆不知晓,似此细致,真豪杰圣主也!“什么秘密旨能让满朝文武俱不知道,只传给孙承宗?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秘密的内容和袁崇焕有关。崇祯应该向孙承宗披露他对袁崇焕的态度。从孙承宗不向辽将传达秘密内容的角度来看,这种态度绝不是宽恕。
明末,军工赏银给士兵打欠条?穷到没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