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市古名“宁古塔”,位于黑龙江东南部。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福满曾住在这里,并在这里生了六个儿子。因此,早些时候,这里也被称为“宁古塔贝勒”,后来被称为“宁古塔”。
[img]699286' />
但后来,这个地方变成了让清朝官员和人民闻到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
据明代大儒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中说:“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到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正是因为苦寒,清太祖努尔哈赤才把都城建在盛京,也就是沈阳。
随着清军进入中原,在摄政王多尔根的强烈提议下,清廷再次迁都北京。
宁古塔远在东北边境,便成了一个没有人员的地方。
宁古塔是一个不毛之地,一年四季都在积雪。清廷本着永不浪费一寸土地的原则,在顺治初期规定:“诬告宁古塔的人流放。”
当时很多文人墨客及其家属都被流放到宁古塔,涉及到文字狱或科场案。比如涉及“哭庙案”的金圣叹家属,涉及“丁酉科案”的才子吴兆骞,涉及“通海案”的浙江文人杨越,以及因文字狱流放的张锦彦。
这些流放的囚犯往往不仅流放宁古塔,而且被命令永远不要进入海关。最重要的是,宁古塔位于偏远地区,而在流放过程中,大多是骑马和步行。因此,许多囚犯在路上死亡,直到他们坚持到底。
即使依靠良好的体力,坚持走到宁古塔,也会因无法忍受透骨奇寒、水土不服、冻饿而死亡。
最后,剩下的囚犯只能过奴隶的生活。
清代文人方拱干曾评价宁古塔:“人们说黄泉路,如果到了宁古塔,就会有十个黄泉也不怕!”
然而,对于文人墨客来说,虽然是戴罪之身,但他们在宁古塔的日子相对较好。
自古以来,人们就尊重文化。当这些人来到宁古塔时,当地官员和人民将为他们配备房屋、田地和牛,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有限。
然而,配备了耕牛和田地,许多文人墨客只能看着牛叹息。毕竟,我过着富裕的生活,从来没有做过农活。
吴兆骞是丁酉科场案牵连的大才子。
[img]699287[/img]
吴兆骞长途奔波到宁古塔时,看到天寒地冻,又不懂得耕种,再加上自己被冤枉了,所以整天叹气。
吴兆骞虽然有文才,但一直学不会耕地耕种。然而,他发现宁古塔没有私立学校。当地官员和囚犯的孩子想学习,需要走很长的路去盛京学习,所以他开了一家博物馆教书。
吴兆谦的才华早在科举考试前就在江南出名了。现在,虽然在宁古塔,但当地的官员和囚犯早就听说过他了。因此,我们听说他开了一个博物馆,把孩子送到了他的门口。就连宁古塔的巴海将军也邀请他当家庭教师。
就这样,吴兆骞依靠自己的才华,在宁古塔并没有陷入困境,反而因为才气太大,官员们纷纷以请他入宴为荣。
还有浙江文士杨越,更有意思。
杨悦及其家人被朝廷流放到宁古塔。当他第一次到达时,因为他的家人想吃喝,他无视知识分子的温柔,跑到人们最热闹的地方摆摊。他卖的只不过是他随身带来的东西。他靠这些东西和人一起生活。
但是你随身携带多少东西呢?卖完就没了。幸运的是,杨越的妻子做了绍兴蛋糕小吃,所以她支持炉子卖蛋糕。她的蛋糕味道纯正,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来买蛋糕。杨越赚钱后,他和妻子只是开了一家绍兴风味的餐馆。结果,生意兴隆,甚至官员也把他当作定点接待的食堂。
蛋糕很好吃。当然,有些人想学。杨越和他的妻子非常慷慨。只要别人问,他们都耐心地教别人,鼓励别人学会做生意。
杨悦看到宁古塔当地人参、貂皮等产品丰富,于是让人们带布、缎子等与当地人交易。此外,他还多次给熟悉的商人和朋友写信,要求他们携带这里没有的物品与当地人交易。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宁古塔成为了一个热闹的集镇,“供应商集、南方珍宝、十备六七、市场充满、汽车照耀”。
当然,文人墨客虽然要谋生,但还是经常以文交朋友,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就像我刚才举的吴兆骞和杨越一样,他们原本是邻居,都是江南文士。因此,除了“谈心,夜入三更”,宁古塔还成立了第一个诗社——七级降级会议。当参加诗歌俱乐部的才华横溢的文人聚在一起时,他们经常“在雪窖里唱歌,在冰天喝酒”,创作许多美丽的作品,给文化贫瘠的宁古塔带来活力。
[img]699288' />
有活力的人,即使把他扔到宁古塔这样可怕的地方,也会落地生根。
宁古塔能让清朝官员和人民闻到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