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有一位皇帝想成为一名将军,并以皇帝的身份称自己为“强大的将军朱寿”。在他心中,将军的头衔比皇帝更权威。这种皇帝很难不被批评为愚蠢,死后被称为武宗(正德),这也表明他在人们心中是一个“鲁莽的人”。
1518年秋,正德皇帝要求大学士起草法令,命令“威武将军朱寿”再次到北方边境巡逻。四位大学士拒绝接受这一命令。其中一个爬在地上,泪流满面,说宁愿让皇帝赐死,也不愿做这种不忠不义的事。正德无视大学士抗议,一切依然按照原来的安排进行。征途中,他又降下了法令,封自己为镇国公,年薪米五千石。五个月后,他又加封自己为太师。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成为自己手下最高级的文官,在大学学士之上。
由于鞑靼人一直避免接触,第二次御驾亲征仍然找不到敌人的踪迹,只能在1519年春天无功返回首都。在这九个月里,廷臣的抗议先是数以十计,然后是数以百计。廷臣切地陈奏,京城无主,随时可能发生变乱。两位大学士提出质疑,陛下把好皇帝放在一边,自我降级为公爵。如果三代被封杀,先皇三代会同样降级吗?首辅的抗议更直接。他问,所谓威武将军朱寿是谁?若无此人,则伪造圣旨,依法当处死刑。
[img]699303' />
正德仍然忽视了这些建议和抗议。他的性格过于放纵和自信。他的不拘小节离这些书呆子的想法太远了,以至于他再也无法调和。他喜欢和臣下混在一起喝酒玩乐。如果一个女人有兴趣,那么无论她过去是妓女、已婚还是怀孕,都不会妨碍她。在他的巡视中,他与臣僚上下不分,以至于巡抚在宴会上,他的座位上没有筷子。事情发现后,臣僚们很害怕,但他认为这只是一个笑话。有多少次他扔下装有皇帝标志的专车,不坐,而是和别人挤在一辆民用大车上。当他为祖母举行葬礼时,他看到地上满是泥水,下令臣僚们避免磕头。然而,他的善良并没有感谢所有的部长。一个翰林院没有机会在泥里挣扎来表达他对皇室的忠诚。后来,他写了一封奏折,引用孔子和孟子的教训和皇帝的孝道辩论。这一奏折立即传开,作者舒芬乃得以名扬史册。
现在无法判断正德皇帝是否有将军的才华。他没有让文官参加他的亲征队伍,武官也不会记录战争情况。可以肯定的是,他在1517年的战役中亲临前线。1518年冬天,他再次来到西北边疆,碰巧遇到了大风大雪。然而,他精神焕发。他总是自持武器,骑马,坚持不舒服地乘坐舆论。这些应该被认为是难得的优势,但在文臣心目中却变得完全不可理解:为什么一个皇帝会放弃九五的尊重,把自己降级到一个不识字的武术地位?这种困惑甚至愤慨的真正原因是皇帝挖空了他们苦心构建的政治制度。该系统由鹤、鹧鸪、等标志组成,无数礼仪磕头和“四书”中的字句堆砌而成。虽然正德没有使用明确的语言,但他用实际行动否认了这一切。
[img]699304[/img]
@ 1519年,正德准备以威武将军的名义巡视南方省份时,文官们再也受不了了了。全体监察官员联合劝阻。皇帝像往常一样不回答,于是他们排队跪在午门外要求答复。这件事还没有结束,其他官员已经递上了奏本,叫做劝阻,但实际上还是挺辩论的,有集体示威的味道。皇帝非常生气。在江斌的建议下,146名跪着劝不去的官员中,每人30次被廷杖杀害,其中11人当场被杀或事后伤发而死。大学士全部辞职,为皇帝温旨慰留。
经过这些纠葛,南巡的筹备工作推迟了好几个月,直到秋天才成功。这次旅行不同于北方巡视,没有军事意义,专门为游乐而设计。江南美丽的风景让正德乐忘返。然而,乐极生悲,在一次钓鱼活动中,皇帝自驾的轻舟倾覆,虽然获救,但却使圣鞠不豫。1520年底,他回到北京,1521年初在豹房死亡。由于他没有孩子,群臣与皇太后商量,决定为嘉靖皇帝迎接万历祖父入继大统。
明朝皇帝做了什么,导致所有大学士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