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村,被称为“千古第一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安乐县西南部的牛田镇。这里有金鼓峰,四面青山环抱。俗话说“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江西面”;牛田河从群山中蜿蜒而来,像一条玉带,从村庄的边缘绕西,使流坑三面绕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水格局。当地人生动地称之为“活水排形”。
流坑村建于南唐升元五代(公元937-942年),肇基始祖为南唐人董合。几千年来,董氏家族代代相传,繁衍不息。如今,全村有800多户,4300多人,仍以董姓为主,村民尊西汉董仲舒为祖先。村里有260多栋明清建筑,其中明清民居30多栋,祠堂、书院等几十栋。更难得的是,这些建筑大多有绝对的时代。
流坑村是一个典型的耕读村。董的祖先一直倡导耕读之风,特别强调以科举入仕。据族谱记载,从宋真宗到明宪宗400多年来,全村共有32人中进士,其中出现了“一门五进士”、“六子联科”、“七子联科”的盛况,也出现了一文一武两状元。
从历史本身来看,董氏家族科举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董氏家族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孩子们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愿望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它也与当时流坑的“学校相望,弦调相闻”和“文风盛于江右”的氛围有关。通过科举致仕,在宋、元、明三朝,流坑人当官200多人,官职从宰相、尚书到知府、知县,“流坑董氏”名副其实。
[img]699193' />
由此可见,流坑村科举、仕宦、商业、建筑、艺术之美、家庭的繁荣,不仅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因此,人们称流坑村为“千古第一村”。
一进入古村落,似乎站在一个孤立的世界里,时间凝固;细雨吹在深长曲折狭窄的小巷上,清理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村民们拿着伞走过小路。“沙沙”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深巷里响起,像古老的岁月一样漫长。这条深巷是古村落“七横一竖”巷道布局中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竖巷道。在这条七横一竖加无数密如蜘蛛网的小巷里,没有导游的带领,不迷路是一件奇怪的事。然而,不要轻视这些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小巷,它们是有生命的。就像古村落的经络一样,它们不仅向古村落传达了生命活力的信息,而且记录了古村落的起起落落;古村落曾经优雅的魅力,现在凉爽的世界,清晰地刻在光滑的鹅卵石路上。
巷子旁边,在灯光昏暗的剃须店,在火灾正旺的铁匠店,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回顾;唧唧喳喳的推剪声和叮当叮当的敲打声都记录着难忘而永恒的历史记忆。
流坑村的民居反映了古代宗法结构的秩序。它有层次感和空间感,充分展现了它的整体美和深邃美;高高的青砖马头墙将灰瓦的双坡屋顶隐藏在重叠的高墙后面。虽然高墙早已斑驳,但却透露出古典沧桑之美。即使是司马第门前经历了600多年风雨的石狮,依然盯着昨天、今天、明天古村落的变化。
[img]699194' />
古村落里还有两个有趣的地方:
一个是可以比较的明清民居;这两栋房子紧挨着。一个是明朝建的,另一个是清朝建的。明墙结实厚重,而清墙简洁省钱。据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但我认为它在这种凝固的艺术中也奠定了强烈的时代品牌。
一个是文馆里的桂花树;这棵桂花树在文馆里生长了近一千年。几十年前,文馆被毁后,这棵树也死了。奇怪的是,近年来文馆重建后,枯萎了几十年的桂花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枝繁叶茂。这棵树也通过人性吗?
从远处看着几十年前被烧毁的董氏祠堂的废墟。在繁茂的草地上,几根孤独的石柱指向天空,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导游告诉我们,村里很想,但无法恢复祠堂。事实上,就像圆明园的遗迹一样,历史凝固在过去。保持它的特点和真实性比制作假古董更令人难忘。
这里的游客很少。也许这里的人习惯于生活在这个活的古村落里。周庄、西递、宏村甚至丽江都没有喧闹的商业声音。它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简单。“千古第一村”是一个古村落,越早,越漂亮,越真实。
探索古村落,其中两个有趣的地方有什么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