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山东省阳信市一名男子家中的现兵符涉嫌古代调兵虎符。虎符是由青铜制成的,左右两半,上面刻着铭文。虎符是古代皇帝派兵的兵符。用青铜或黄金制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分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军,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持有者才能获得派兵的权利。
图为山东阳信发现的虎符。虎符是中国古代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相配。右符留在中心,左符在将领之手。如果王若派人去调动军队,他需要带上右符,只有符合符合要求,军将才能听命而动。除了皇帝亲自到现场调兵外,军队不执行执行皇帝金符节的行兵令。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盛行。然而,历史上也有许多没有虎符成功发兵的情况,尤其是西汉初期的藩国最为猖獗。刘邦制定的藩国必须有汉代虎符才能发兵的制度,对藩王的兵权限制影响不大。
[img]699325[/img]
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铜虎形被用作中央政府发给地方官员或驻军领导人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部分存放在朝廷,左半部分发给统兵将军或地方长官。它总是专门用于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不可能同时用一个兵符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在调动军队和谴责将军时,需要两半的测试才能生效。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个“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长7.9厘米,2.5厘米。老虎是伏形的,平头的,翘尾的,左右颈肋之间的两行篆书。文字是一样的,说“和堂阳侯是虎符第一”。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257年,秦发兵围困赵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为妻子是魏信陵君的姐姐,向魏王和新陵君求助。魏王使老将晋鄙视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晋鄙怕秦国的实力,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救邯郸,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偷虎符,从而夺取了晋鄙的军队,打破了秦兵,救了赵国。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名和尊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汉朝到隋朝,虎符都是铜的,骑缝刻在右边。隋朝改为林符。唐朝禁忌虎,改为鱼或兔子,后来又改为龟。南宋时期,虎符被恢复使用。元朝使用虎头牌,后代演变为铜牌。
[img]699326' />
中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是1973年在西安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50人以上,一定是君符,敢行之。烧(上队下火),虽然不会符,但行。据此可知,当时用兵时,50人以上,必须出示会符。
秦代虎符铭文,铭于符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无符合符即可通读。汉代虎符则不同,铭文刻在虎脊上,骑在中缝上,只有符合后才能通读。1989年,汉代铜虎符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枫溪乡李家村。虎符长5.8厘米,银色错误,篆书错误,脊文8字:“与齐县太守为虎符。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不衰。唐代把虎符改成鱼符,宋代以后都用牌。
为什么古代调兵只认虎符不认将领?可以称之为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