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金瓯》是中国第一首法定国歌,由清政府于宣统三年8月13日(1911年10月4日,武昌起义前六天)赞定。它是当时宪法的一部分。
[img]697776[/img]
曾纪泽
清朝驻英大使曾纪泽出使期间,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国歌,非常感动。他觉得清帝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国歌,所以他特意演奏并呈现了一份国乐草案《普天乐》,但没有得到批准。
1896年(光绪22年),清政府派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访问西欧和俄罗斯,在欢迎仪式上演奏嘉宾国歌,找到王健七首诗改编,家乡安徽庐剧“倒七戏”配乐,临时作为国歌,后来成为清代国歌,称为“李中堂音乐”。但它还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歌词为: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五色云车驾六龙。
1906年,清政府成立了陆军部。陆军部谱制了一首军歌《颂龙旗》,清官用这首军歌代替了国歌。词是:
万年,亚东大帝国!山横独立,河流延伸文明波;400兆民神明舟,地大物博。扬我黄龙帝国徽,唱我的帝国歌!
由于清朝使臣曾纪泽上演的《国乐草案》未获批准。1911年,曾纪泽去世后。第一首正式的国歌是清朝制定的,国歌叫巩金瓯。1910年,前往日本考察音乐的礼部左参议曹广权。鉴于“各国都有特定的国乐,极度敬佩,在亲戚和贵族的旅行和公使的宴会上自己演奏国乐”,“中国的国乐过去是由大使曾纪泽权宜编制的,语气很慢。到目前为止,所有国家都经常提出问题”,他邀请“整顿礼乐,以人心为中心。”

宣统三年(1911年)6月20日,礼部衙门制定了《国乐办法》,并经摄政王载枫批准:“声音之道,本与政通。我朝乐章灿备,不上合古制,蔚为盛世元音。在吉兹环流交会上,迫切需要仰述先漠,特定国乐,扬盛德,壮声容。考东西列邦,国乐一经颁发,举凡陆海军队,暨外交公请,全部通行;良以全国饮崇,不容歧异。到目前为止,推动中国国乐还没有准备好;即前出使大臣曾纪泽所拟,也没有发表颁行。陆军部成立以来,又制作了另一章,指的是国乐,各邦都有传习者,但不足以表示尊重,垂了很久。查礼部奏请由使臣考虑欧洲、日本等国家的乐谱,兹经咨询前来,臣等详细研究,暗认为中国朝会燕盛使用的乐章,典丽面皇,允许以此为指导,到各国国乐,定义制音,各类别都是独一无二的,自不舍己从人,轻勤盛典。所有应定国乐,拟请大臣等延聘通才及诸习音乐人员,参考古今中外音乐制度,认真审批,编制专章,演奏请任命颁发。”
仪式院立即开始制定国乐,参照驻外使节提供的英国(天佑吾王)、美国(星条旗永不落下)、法国(马赛曲)、德国(万岁胜利者的桂冠)、奥地利(上帝保佑我们的弗朗茨)、俄罗斯(天佑沙皇)、日本国歌(君之代)。后来,国乐《巩金瓯》以日本和英国国歌的形式制定,并评论道:“如今,各国的国乐都是以尊重君主休美为主题,英吉利、俄罗斯、奥地利等国家也是如此;以纪念重大军事成就为主题,法国、美利坚等国家也是如此;日本和德国也是那些以国家运动的悠久奖励和夸大国家力量的力量为主题的人。中国国乐,义取和平,词无夸饰,足与英,日光辉映,增光坛。”
1911年10月4日(宣统三年8月13日),皇帝批评内阁:“仪式院会演奏,国乐专章按照规定编制一折;声音的方式与政治相连。因为国乐没有专章,所以礼部的衙门被命令仔细编制。根据仪式院会同衙门,将编制专章修复表,声音依然壮丽,节奏相当叶和,立即定为国乐,一体遵循。”
[img]697777' />
严复
这首《巩金瓯》由清政府海军部参谋官、近代著名思想家、禁卫军官、皇室成员傅侗编曲。《巩金瓯》是清代的传统音乐,康熙乾隆登基时曾使用过。巩是巩固的意思。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了领土的完整性。它也被用来指领土。
其实《巩金瓯》并不总是作为国歌,一般场合只是当时清朝的军乐,而《巩金瓯》则是重大场合的国歌。
[img]697778[/img]
歌词:
巩金瓯[ōu],承天帱[dao],民物欣凫 [fú]藻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浩 [hào],天高海滔滔的帝国天保。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由国家法定的国歌实际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