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做和尚并不容易,至少在唐代要有“证件”,这个证件就是“度牒”。如果这么多人去当和尚,谁来种田养活国家?皇室自然要控制僧尼的数量,只有有最后通牒证书的人才能享受朝廷的优惠待遇。即使这么大的寺庙里至少有几百个僧侣,这些人不生产,那么他们靠什么生活呢?今天,让我们来谈谈古代寺庙的收入。
[img]698795[/img]
皇家的赏赐
首先是土地。如果寺庙里没有土地,它们就会切断粮食。在古代,许多寺庙的土地来自政权的赋予。如果寺庙里的方丈与当权人关系密切,他自然会得到大量的土地。如果他致力于念佛,与官员没有联系,基本上很难生存。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佛教和政权如此接近。
比如高僧佛图澄,他不仅是一代高僧,也是后赵的国师。他最初的梦想是在东方建造一座寺庙,然后一口气建造了500多座寺庙。如果没有皇权的支持,建造寺庙的土地会那么多;此外,我们熟悉的高僧玄奘从西方取经回来。唐太宗直率地给了他的寺庙数百公顷的土地。依靠这些土地,僧侣们也会无忧无虑地吃穿。专心翻译经书。信徒的供养
寺庙除拥有土地外,第二大收入是信徒的供养。自古以来,佛教寺院就不乏富商巨人供养寺庙。据说捐款的数量很大,一个寺庙有四五个金主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此外,古代寺院附近的一些农民也会把自己的田地送给寺院。也有一些僧侣出家有很多资产。出家后,这些资产被带到寺庙,成为寺庙的公共财产。
[img]698796[/img]
开垦荒地
在古代,许多寺庙远离人间烟火,致力于佛教。周围没有皇家土地奖励,信徒也很少,所以僧侣们需要开垦荒地来种田。寺庙里有许多僧侣从种田、挑水、做饭、练习和生产开始。这样的寺庙并不少见。虽然与皇权的交流很少,但在实践中并不少见。制造业
许多寺庙都有技术僧侣。他们可以刺绣、纺织和制作印刷造纸。经常印佛经也是一笔收入。在古代,许多寺庙位于繁华的市中心。这些寺庙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很多,很容易接受工作。除了实践,他们还可以为寺庙增加很多经济效益。
[img]698797[/img]
金融业
是的,你没看错。寺庙很久以前就开始涉足金融业了。具体来说,它是为了积累农业收入和信徒施舍的财产,建立一个大型金库。这个金库有一个名字叫“长生库”,由专人管理。你可以给需要资金的人放一些贷款,收取一些利息。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钱庄和金融贷款公司。然而,这些收入用于寺庙翻新、僧侣的衣食住行、经书印刷等。捐赠活动
古寺规定,每年正月的某一天,当信徒向寺庙捐款时,寺庙收集的钱由专人管理,可以用来修复寺庙,也可以放在长生图书馆贷款。这种收入远高于寺庙的农业和制造业,但也有很多风险。至于有人是否会欠钱,寺庙如何要求还不得而知,这可能取决于良心!谁敢欠佛陀的钱,这种心理压力就足够大了!
[img]698798[/img]
古寺里养了那么多僧人,他们的生活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