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中,没有关于西施结局的记载,甚至对西施的记载也非常模糊。然而,在一些野史和笔记中,西施的结局有四个版本。
西施的名字最早见于先秦诸子的作品《庄子》、《墨子》、《荀子》、《管子》等都有关于西施的记载。屈原的《九章》和宋玉的《神女赋》也提到了西施。但文字相当简单,不涉及西施的人生经历。
[img]695381[/img]
(董智芝,1983年电视剧《西施》的演员)
把《史记》、《国语》中提到的越国献给吴国的美女,实际上是西施,并融入了吴越之争,始于后期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这两本书的部分基础很可能来自民间传说,也不排除形象和虚构的成分。
西施故事的起源大致相同。经过历代文人的艺术处理,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后人对西施的评价褒贬不一。例如,唐诗人刘瑶曾斥责西施为“妖娥”,认为西施是吴国失败的罪魁祸首。清代诗人蒋士琏也持这种说法。在《响廊》一诗中,他认为是西施的木屐打破了吴国的山川。
[img]695382' />
但也有人为西施辩护。例如,与蒋同时的袁枚认为,历朝衰亡,“他的生命最终是一个男人”。晚唐诗人罗隐指出:“如果西施解放了吴国,谁会在越国死去?”这意味着,如果死吴是因为勾践实施了一个美丽的计划,那么死越应该责怪谁?
此外,还有一些人称赞西施,甚至认为她是英雄。唐诗人崔道荣在《西施》一诗中说:“微笑不能杀死敌人,湖哪里有英雄?”宋诗人郑宇说得更清楚:“如果你打破了吴功,黄金只会铸造西施!”这一观点在明朝的传说《面纱》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从那时起,西施的名字就被背诵了,作为古代爱国主义妇女的代表的形象也更加独特。
[img]695383' />
关于西施的结局,一直有几种说法:
一、吴亡,随范蠡划舟五湖,不知所终。
二、沉水而死。这是《墨子》中最早看到的。:“西施之沉,其美也。”李商隐和皮日休也证实死于水。至于这种“沉”,是自沉,还是被沉,也有不同的看法。
[img]695384[/img]
三、西施终于回到了家乡。宋之问的初唐诗人《纱篇》:“一旦旧都,美妆寻若耶”。这句话被很多人使用。2015年春秋来绍兴时,人行道走访萝村时,发现当地人相信西施确又回到了若耶溪。
第四,范蠡和西施都隐居在钱塘湖畔的陶公山。对此,宁波人说得很清楚,山名“陶公”,上面有西施的遗迹,这也是事实。然而,据《史记》报道,范蠡在离开前写了一本书,但他没有说出自己的去向。而且,范本楚人入越称范蠡。“浮海出齐,改名”后,被称为夷子皮。经商致富后,“止于陶”(今山东定陶),自称“陶朱公”。所以,世界称之为。
千古第一美女西施的结局如何?答案揭晓,最后的归宿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