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第一部官方史书《尚书》的《子材》一文中。原文说:“皇帝为先王付出了中国人民的土地”,意思是“上帝已经把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土地托付给了周朝的先王”。作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时非常年轻,由周公摄政。由此推断,《尚书·梓材》创作于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时代,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一词至少在周朝已经正式使用。除历史文献记载外,周成王五年铸造的青铜酒“何尊”铭文中还提到了“中国”,但写“中”、“或”是“国”字的早期写作方法。铭文写道:“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思是“我(周武王)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的国王”。从考古的角度来看,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中国”进一步证实了西周已经开始使用“中国”。
[img]695522[/img]
据研究,西周时期,中国是天子之国和诸候列国(即封臣国)并举的政治格局。周成王在位时,采用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国战略,分封诸侯71国,让他们承担保卫京都的任务。此时的“中国”应该是指天子之国和各分封诸候列国的整体边界范围。其中,天子之国是中国国王(即天子)的直接统治地区。各种候列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于“中国”。除军队和“礼乐”归天子之国部署外,他们在其他方面都有自主权。
从《尚书》、根据《诗经》文献记载分析,周期也称商朝为“中国”,但商朝甲骨文献中没有发现“中国”字样。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商朝人不称国家为“国家”,而是习惯称之为“邑”。在甲骨文献中,商朝人称自己的国家为“大邑商”,称周边国家为“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商朝人在殷商甲骨文献中也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商”。对此,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甲骨学家胡厚宣曾称“商而称中商,后世中国称谓的起源”。
[img]695523' />
在《尚书》、在《诗经》和后世《论语》等文献中,商朝大多被称为“殷”、“大邦殷”,而“殷”则在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作注时说“殷,引之为大也,为众也,为中也”。索隐中的《史记》直接解释为“殷,中也”。由此推断,“殷国”意味着“中国”,间接说明商朝人也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只使用“中国商人”、“大邑商”、“大邦殷”、“殷”体现。周朝的“中国”也可能是由此过渡而来的。推翻商朝后,顺势从原名改为“中国”,“国”字也可能由“周朝”正式使用。以上都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在之前的夏朝和三皇五帝时代,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是否曾经被称为“中国”或“中国”,只能通过后代的相关记录进行分析和演绎。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在记录三皇五帝中的帝尧、帝舜时,也直接使用了“中国”二字。具体来说,孟子腾文公上写道:“然后中国就可以吃了。姚的时候,兽蹄鸟迹之道交给中国。”、《孟子腾文公下》写道:“姚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孟子万章》中写道:“夫然后中国,练天子位焉”。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可以推断,当时认为“帝尧、帝舜”的国家是“中国”。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可以推断当时认为“帝尧、帝舜”的国家是“中国”。《淮南子天文训练》写道:“中央土也,其帝黄帝”。从商朝甲骨文献中,“中央土”是“中土”、“南土”、“西土”、对比“北土”记载,“中土”也应该是“中国”的意思。由此推断,从“皇帝”时代来看,也可能有“中国”之称,据今已有5000多年,可见“中国”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名字。
[img]695524[/img]
从周朝开始,到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经历了3000年的几十个朝代变迁。除自用国名外,“中国”被延伸为国名,在外出使用世界各国并签署国际条约时统一使用。此后,从中华民国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同时被直接视为国名和国名。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中断,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更不用说实际的历史文化遗产了,“中国”这个词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不能说是一个古老的奇观和名声。
中国的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知识的起源变得越来越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