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周平王东迁被视为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也是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时代的标志性事件。那么,为什么一次迁都会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事实上,这次迁都背后包含的是周王室及其封闭的诸侯力量之间的一次重大洗牌。
[img]696746[/img]
周代迁都图_图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5年,西周末的君主周幽王决定废除原来的申王后和王子,因为他暂时的喜恶。同时,他封了自己心爱的赞美为王后,并将赞美为王子。此后,周幽王下令将废王子送回母国申国。沈侯看到被送回的废太子宜臼,心里自然不是味道。更重要的是,王后和王子都被废弃了,这意味着沈侯在周王室的地位将急剧下降,与周幽王的梁子相结合。
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了与犬戎等势力,想南北夹击周王室,拥立原王子宜臼为周天子。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可信,但秦王诸侯大军确实没有及时赶到。周朝中央本有最精良的“六军”,但叛军队却能直接抵达都城镐京,说明此时的周朝已经是外强中干了。最后,周幽王死于历山,叛军入宫。为周平王,沈侯杀死了太子伯服,扶立了宜臼为王。进入镐京后,叛军的另一支狗戎开始大肆抢劫。
[img]696747[/img]
西周全图_图
平王东迁
在申侯建立宜臼的时候,以郭为首的周朝诸侯也建立了一个周王——周携王(周幽王的弟弟)。与周平王的名字不正言不顺相比,再加上交通敌国、杀父杀弟等罪名,周携王得到了诸侯的认可。因此,周朝出现了两主并立的局面,世界各地的诸侯也分为三大阵营:平王派、中立派和携王派。
由于都城镐京多次遭遇战争,接近荣、狄等地,长期受到外患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周平王决定在即位后的第二年迁都罗邑。对于平王来说,迁都罗邑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是为了摆脱王室贵族在镐京的旧势力,重新培育自己的新势力。毕竟,对于周朝来说,平王的王位是“错误的”。但平王才即位不久,再加上周王室还没有从上一场叛乱中恢复活力,所以迁都一定要靠诸侯的支持和护送。最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主动担任了这项任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王都从镐京迁至罗邑。
[img]696748' />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年_图
重新洗牌
平王迁都的举动不仅对周王室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许多诸侯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诸侯从迁都中受益,护送平王东迁的三位诸侯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先说说晋文侯。晋文侯在选择支持周平王还是周携王的问题上,应该算是中立派,自然是有利可图的。那晋文侯在帮助周王室迁都后得到了什么好处呢?首先,晋文侯在周朝中央的地位有所提高,更真实的利益是周朝皇室默认占领河东,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晋占领的河东地区被视为晋的领土。河东全部归入晋国只是时间问题。河东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如果被纳入晋国领土,晋国将成为一流的诸侯国。在一定程度上,春秋时期晋国国力的强盛也与此有关。后来,晋文侯为了表明支持周平王的决心,巩固既得利益,袭杀了周携王,结束了周朝十年来两王并立的局面。《国语》也有一句话:“晋文侯于是定天子。”
[img]696749' />
郑氏三公,最左边是郑武公_图
再说郑武公。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原本是周幽王时期的辅政大臣,可谓德高望重,后来不幸在申国叛乱中阵亡。周平王任命郑武公继承父亲郑桓公的职务,继续担任周王室的清士,这确立了郑武公在周王室的权力地位。@ 周皇室默认了郑武公所一直实施的东扩战略计划。在武公的带领下,郑国攻灭了东郭国和迅国,并吞并了周边的炎、盾、补、丹、依、涛、历、新等城邑。正是有了这个发展机遇,郑国才有了未来小霸中原的机会。
[img]696750[/img]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_图
最后说到秦襄公。这一事件中秦国的利益堪称改变国运的起点。在秦襄公之前,秦国不是一个正式的诸侯国。充其量,它只能被视为附庸。它在西部地区有一小块领土,但它不得不整天担心荣迪的入侵。长期生活在裂缝中的秦人非常渴望得到周王室的认可和支持。因此,秦人无论是以前的勤王还是这次迁都,都非常积极。为了表扬秦国的忠诚,周平王一次性给秦国封了一个“伯爵”,相当于郑国的头衔。这还不够,平王还给了秦国无法控制的岐山以西之地。岐山以西是郭国和犬戎的地盘,郭国拥有周携王一派,犬戎是周朝的宿敌。把这个地区给秦国的言下之意,就是周王室支持秦国把这两股势力纳入囊中。这一次,秦国不仅得到了封爵,还得到了周王室的支持,是最大的赢家,也是秦国未来称霸中原的起点。
除了这三个诸侯国,沈国和卫国也受益。作为支持周平王的诸侯国,沈国未来的地位不言而喻,而卫国则从“侯爵”晋升为“公爵”。公爵是周朝分封的第一个头衔。有了这个“公爵”的名字,卫国将来会更有信心命令诸侯。
[img]696751[/img]
春秋列国形势图_图
周王室对诸侯的封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认或默认其领土侵略扩张的权利。西周时期的情况是“天下不是王土”。周天子对诸侯和土地的奖励有唯一的解释权。东周初年,周天子显然开始逐渐失去这种权利。诸侯国扩张的野心已经无法抑制,王室的默许一次又一次铸就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的局面。周朝迁都不仅代表着皇室势力的衰落,也代表着诸侯国迫不及待地想在历史舞台上大干一场的野心。
迁都后的形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春秋初期诸侯的势力格局。与诸侯国的逐渐壮大相比,东周王室变得越来越弱。曾经命令世界的威望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诸侯国在“尊王熙夷”和“世界共主”的名义下进行的宏伟兼并和掠夺。
为什么平王东迁没有让周朝变强,而是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