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696512[/img]
在古代皇权社会,“禁忌”是一种独特的制度,特别是文人如果在谈话或写作时不注意,可能会被砍头。“忌讳”的概念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起源于西周时期。史书《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周人以事神为忌,名,终将忌之。“从“忌讳”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国忌”和“家忌”,其中“国忌”最常被提及。本文重点讨论“国忌”问题。
“国忌”最重要的是避开皇帝的名字。如果遇到以下情况:用同义词或同义词代替;用同音词代替;留空白;删字等。举几个例子,避开宋太祖赵匡胤的禁忌,“匡”字少在下面;避开汉高祖刘邦的禁忌,“邦”字改为“国”。
[img]696513[/img]
今天,笔者介绍了我们每天吃的猪肉产生“禁忌”的故事。它发生在明朝。朱元璋登基之初,朝廷对禁忌的控制并不严格。随着各地反叛力量的平静,朝廷开始逐步加强对“禁忌”的控制。
毫无疑问,“猪”这个词和“朱”是一样的。我们该怎么办?必须避免,这是肯定的。否则,说“杀猪”完全是叛逆的节奏,十个脑袋是不够的。明朝人如何避免“猪”这个词?这个问题并不是充满智慧的明朝人,用“猪”或“猪”来代替。事实上,朱元璋本人并不太关心“猪”和“朱”的声音,例如,我们明白。
[img]696514[/img]
除夕夜,朱元璋在南京进行了一次私访。朱元璋很高兴看到每个家庭都贴了对联。突然,朱元璋发现一个家庭没有贴,朱元璋径直走了进去。原来这个家庭是一头猪。这个贫穷的家庭根本买不起对联。朱元璋立即命令人们准备笔墨,并写了一对对联。“双手劈开生死之路,用刀砍断是非之根。”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并不忌讳“猪”字。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所谓的“禁忌”,避免的是“禁忌”,而不是姓氏,前天提到的李世民和刘邦就是原因。然而,明朝确实有一次禁止吃猪肉,这是明武宗朱厚照规定的,“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仪真。时间巡幸所到,禁止民间畜猪,远近屠杀,田家有产者,全部投入水中。是岁,仪真丁祭,司家羊代之。”
[img]696515' />
朱厚照禁止养猪杀猪的最大原因是朱厚照自己的生肖是“猪”。第二年祭祀时,大臣们暂时找不到猪,这是对祖先的极大不尊重。因此,朱厚照只能废除这一禁令。
要知道明朝皇帝都姓朱,那么明朝人是如何避免“猪”这个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