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他的代表作《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中痛苦地陈述了亡国与亡国的区别。他认为,“亡国”只是指朝代、朝代和国家的变化;“亡国”是指道德和民族的衰落。
根据这一判断,明朝历史的终结可以被称为一个“死亡世界”的过程。更不用说别的了,只要看看明军向清军投降的现象,就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趋势,让人们感到悲伤和愤怒。
什么不是道德沦丧?这不是民族沦亡,是什么?
[img]695160' />
换句话说,李自成从北京逃回西安后,还是抵挡不住多铎和阿济格的合击。于是他和刘宗敏、宋献策、牛金星商量,决定放弃西安。他从蓝田经商出武关,晋升河南内乡、湖北襄阳。
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被称为新顺王,襄阳、承天、德安、荆州等襄京四府仍有大顺将军白旺领导的7万守备部队。李自成认为,在此基础上,他可以尽最大努力与清军打交道。
[img]695161' />
但清军咬李自成不放,边追边打,前后共打八仗,一直打到江西九江。
追兵如此迫切,李自成虽然来到襄阳,但立足不稳,被迫做出改变,即弃襄阳,抢占清军前占领南明宏光政权的富裕江南。
1645年3月,李自成率领20万顺军和30万家属,从襄阳、承天到汉川绵阳,共有50万人的庞大队伍。
李自成的大动作一下子把驻守武昌的南明宁南侯左良玉吓傻了。
左良玉手下兵多将广,号称80万人,却不敢打李自成兵锋,借南渡太子案做文章,拉起“清君侧”大旗,将武昌烧一空,大军沿长江东下,直奔南京。就这样,清军在后面追李自成,李自成在后面追左良玉,三方势力都冲向南京。
戏剧性的是,在这部追杀剧中,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死于山民之手,大顺军队群龙无首,鸟兽散;左良玉死于九江,80万军队的指挥权落在儿子左梦庚手中。
左梦庚继续向东引兵,先后占领彭泽、东流、建德、安庆,兵锋直达太平府。洪光小朝廷别无选择,只好命令总兵黄德功部抵抗。黄德功在灰河和迪港引领军队邀请左军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很顺利,左军就像落花流水一样。左军的势头被杀,背后的清军被凶猛杀害。
80万军队集体投降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受此影响,南明屯驻江北部队逃得干干净净。因此,清军成功攻占了归德城。归德一失,安徽北部门户大开,从归德到象山800英里。南明没有一兵一卒防堵。扬州、泗州、徐州势不可挡。
驻扎在扬州的史可法方寸大乱,对清军的抵抗只持续了一天,扬州城宣布陷落,史可法杀人成仁。
[img]695162' />
扬州市人口只有30万或40万左右,但有80多万难民聚集在各个方面避免军事灾难。多铎入城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血洗扬州城。历史上有人说“查焚尸册载数,前后约80万”。
扬州失守、江北高杰的余部,在儿子高元照、提督李本深、徐州总兵李成栋的带领下,刘良佐在弟弟的策反下降清,刘泽清率部乘船逃往海上...有一段时间,南明总兵多达23人,副将47人,马步兵23.83万人。
消息传到南京,弘光朝廷顿时陷入惊慌失措。
[img]695163' />
1645年5月初五,清军抵达长江北岸,初八,军驻瓜州,沿江排列江岸,窥渡。
在江岸京口(今江苏丹徒),负责江防的是海盗总兵官郑鸿悝jy和郑彩。福建水师近3万人,守江不尽责,只是时不时派巡哨船在河里游泳。
此外,黄斌卿和杨文聪还在南岸兵列,“三天后,相应的炮声就像一场戏。”。第八天晚上,西北的大风很紧。清朝的所有士兵都掠过民间平台和扫帚,把扫帚绑在平台脚上,燃烧着肥沃的油。夜晚,他们乘风进入河流,顺流而下。
明军看到后,以为清军晚上过河,不敢在黑暗中战斗,只从河岸发出大炮拦截。然而,这些燃烧火炬的桌子仍然在炮火中迅速漂浮。
炮火更加密集。经过一夜的轰击,南明驻军的炮弹几乎耗尽。
[img]695164[/img]
初九凌晨,多铎命梅勒章京李率泰带领南明将张天禄、杨承祖等部门自备100多艘大船,在瓜州以西15里开闸放行。
郑鸿悝jy和郑彩一下子慌了手脚,不战而逃,各扬帆往东逃。在郑鸿悝jy和郑彩的带领下,江南之师一时崩溃,武本各卸甲鼠逃跑。
长江天险就此丢失。清军从金山登上南岸,占领镇江。
[img]695165' />
杨文聪带领250多名贵州兵进入南京,嘴里惊呼:“清人已渡江!清人已渡江!”
在南京,锅瞬间爆炸。10日凌晨,洪光在马士英等人的胡伟下弃城逃亡。洪光一走,群龙无首,文武百官心乱如麻,一时迷茫无为。威胁扬州的清军已经摧毁了这座城市。
[img]695166[/img]
以南京守备勋臣忻城伯赵之龙为首的众多勋戚大臣心惊胆裂,力排众议,献城降清。
赵之龙说:“扬州已破,若不迎之,又不能守,徒杀百姓耳!只有竖起降旗,才能保全。”
情况不由人,大部分人默认了这个讨论。15日,清军兵从洪武门进入大明故都南京。16日上午,豫王多铎被百官朝贺,将职名递到营地参观蚂蚁。
时人张怡叹了口气:“清兵入城,百官争投职名求用,前定北诸臣罪喙长三尺,至于膝软绵绵,面厚于铁,不自觉”。
为什么明朝百万大军争相向2万侵略者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