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元碑《姚天福神道碑》,由元代著名作家于集撰写。元统元年(1333年)元顺帝命令姚天福在吉山县路村祖坟树神道碑,以表彰他生前的伟大成就。纪念碑记载了姚天福在任职40多年后,“摧强扶弱,理冤肃化,全是权奸强酷之吏”的事迹。这座纪念碑于1984年从国山博物馆搬到青龙寺。始建于唐龙朔二年(663年)的青龙寺位于国山县西十里马村。1967年,姚天福墓在破旧运动中被封土夷平,只留下一块神道碑。
[img]692437[/img]
姚天福(1229-1302年),江州(今姬山县)南阳村人,元初名臣,出身显赫的吴兴姚氏,是唐代宰相姚崇的后代。他在皇家历史监督期间,多次不畏强奸,弹劾权臣,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赞赏。他被命名为“巴尔思”,意思是老虎。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他是一名罕见的官员,兴利除害,造福人民。
他的父亲姚居实是一名未出仕的学者,因避兵乱曾寄居雁门进士赵泰家,与他的女儿结合生天福。
天福幼读
《春秋》,深通大义,年轻时被怀仁县推为县吏,不久被征召为县丞。元初(1264年),丞相塔察尔出使北国途经怀仁,代州太守杨阔阔推荐天福人才,深受丞相赏识。元五年(1268年),元设御史台,塔察尔为御史大夫,任天福为架阁管勾兼狱丞。至11年(1274年),天福升任监察御史,进入当时最高政治集团。
不怕强有力的监察御史
姚天福小时候和父亲住在雁门,喜欢读春秋,精通儒家大义。成年后,他可以成为怀仁县城,进入仕途。到元五年,朝廷成立了御史台,姚天福被任命为
“阁管勾”是一个基层官员,后来被视为监察御史,是朝廷重要的监察官。
姚天福有一位善良的母亲。上任前,母亲对他说:“过去,人们常说公而忘私。既然你现在是朝廷的大臣,你就应该全心全意地工作。别担心我,一个没有死的人。如果有一天你被陷害,给我带来麻烦,我会像汉朝王陵的母亲一样,伏剑自杀,光荣地死去,永远不会责怪你。姚天福是大孝子,他还向朝廷请示:“监督御史的职责是进诫弹劾,很可能冒犯皇帝,得罪权贵。假如我犯了罪,请不要牵连妈妈。“姚的母子对皇家历史的监督更加强烈。一方面,这表明元朝的官场相对黑暗,当皇家历史被监督时很容易犯罪;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姚的母子深知春秋的正义,决心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幸运的是,姚天福遇到的皇帝是英明的忽必烈,不但没有犯罪,反而成就了事业和名誉。
总理阿和马是一个回归者。在他的统治期间,他是一个著名的奸相。姚天福多次弹劾以阿和马为首的贪官,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称赞,并给了他一个蒙古名字“巴尔思”。忽必烈给了姚天福很多财产。姚天福拒绝说:“作为一名皇家历史监督员,我只担心我辜负了朝廷的爵禄。我怎么敢贪图奖励,加剧我的错误呢?”
自从姚天福扮演揭阿合马以来,阿合马把姚天福视为祸害,于是趁世祖巡幸上郡,大臣们随驾北上,突派兵马司率骑兵将姚天福捆绑到大部分(北京),原本想抄家搜其财宝,以贪之,不料只发现了几升谷米。姚天福说:“宰相无意相杀御史,你想造反吗?阿合马匆匆释绑,赔罪天福。虽然阿合马被姚天福弹劾,但他并没有受到惩罚。后来,他被一个叫王的人用大铜锤打死,非常受欢迎。
当时御史台有两个御史大夫,都是蒙古人,一个叫玉速帖木儿,一个叫波罗。两人都是长官,御史台管理混乱。姚天福写信给皇帝说:“古人说:‘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寸进不去。现在御史台管理混乱,就是有‘一蛇二首’之患。如果陛下不迅速采取措施,时间长了就不容易治理了。“忽必烈称玉速帖木儿和波罗为批评,波罗自称年轻无知,导致管理不善,向皇帝认罪。
姚天福在京城附近进行了一次私访,发现一名使者向人民勒索了财产,于是向朝廷上演,判处该人死罪,斩首示众。这件事震惊了京城地区的权贵们,违法乱纪的情况也趋同。
至元十二年(1275年),朝廷下令罢免世界各地
在“按察司”的设置中,姚天福建议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说:“按察司的官职是朝廷了解民意、防止变化的重要渠道。它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是为了监督和惩罚官员,也是为了不罢免。“玉速帖木儿是忽必烈的亲信,晚上闯入忽必烈的宿舍,汇报姚天福的建议,忽必烈立即下令重建按察司。姚天福在朝中得罪了一些权臣,并被降职。
[img]692438[/img]
兴利地方名吏除害
姚天福被降职为衡州路的同知,没有上任。后来,他被任命为河东道的副使。当时,元朝在北方用兵,后方负责物资运输,服务繁重。河东的人民遭受了兵役,有动乱的迹象。姚天福担心起义,于是向法院写信。一方面,他弹劾了执政大臣的错误,另一方面,他要求免除服务差异,并得到了法院的同意。
到元朝16年(1279年),元朝统一江南,姚天福被任命为淮西路按察使。为了稳定民心,姚天福上任后,对违法乱纪的将领和官员进行了有力的调查和处罚。历史上说“一切都被根除了,人们都很高兴。”
第二年,他被调任湖北道按察使,查处了省臣阿老凡丁贪军粮一万多石大案。虽然阿老凡丁在东宫看到裕宗哭诉冤枉,但裕宗说:“你的罪是应得的。后来,贪官权贵更害怕天福。姚天福在任湖北道按察使期间,调查了当地行省官员数十起贪污罪行,并向朝廷奏报。忽必烈不愿惩治有军功的蒙古族长官,只处理了一批涉案下属官员,判处流放。尽管如此,湖北地区的“州郡称治”仍然起到了相当大的震慑作用。
到元二十年(1283年),姚天福被调到山北道按察使。山北道大致在今天的东北地区。当时农业不发达,人们靠渔猎游牧为生,不知道怎么种。姚天福教人民农业技术,教人民种粮。后来,当地人过着富裕的生活。他们非常感谢姚天福为他建祠堂和纪念碑,并定期祭祀他。
至元二十二年
(1285年),姚天福升任刑部尚书,不久调任扬州路总管。到元二十六年(1289年),他复任淮西按察使。在此期间,姚天福迅速逮捕了淮西七名大盗,全杀头示众,并查获了中书右城宣慰使昂吉儿和儿子在淮西贪赃的大案,抄袭了他所有的家具,淮西大治。
[img]692439[/img]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天福任平阳总管,清理桑哥党徒。不久,转到甘肃省参知政事,以母病不为。姚天福担任元三十一年(1294年)的真正道总管。在今天的河北地区,朝廷设立的“驿传”制度不合理,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姚天福制定了一个相对不扰民的新计划。经过一场争论,他最终被朝廷采纳并颁布了世界。姚天福的计划被全国各地的“驿传”采用。
大德二年(1298年),姚天福授予江西省参政,以病不治。大德四年,姚天福升任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大兴府尹,其地位相当于汉代的“京兆尹”。据史书记载,姚天福在元朝的“京兆尹”中政绩最为突出。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姚天福病逝于大部分,享年73岁,葬于冀山南阳村祖坟,赠正奉医生,追封平郡公,死后忠肃。
天府死后30年,即元统元年(1333年)3月,惠宗为天府树神道碑,高4米,重10吨。他命令翰林学士于集写一篇文章,在碑上刻上天府5000字。这座纪念碑现存在于吉山县西十里马村的青龙寺。
姚天福神道碑在山西省吉山县的起源 铁面御史]姚天福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