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连横鼓吹人张仪入秦后,被惠文王重用。秦派张仪到魏,游说魏惠王(即子)连横事秦,未成功。秦试图以武力迫魏就范,在周显王47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占领了韩之炎陵(今河南炎陵西北)和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的扩张促进了各国的联合。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公孙衍还说服义渠攻秦侧背。
[img]691816' />
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只有魏、赵、韩。联军攻入函谷关,被秦军击退。第二年,秦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军,歼敌8.2万(见函谷关之战)。第一次联合纵攻秦战失败。
秦鉴于义渠的攻击,为了稳定后方,将攻击重点暂时转移到南北。先击灭巴、蜀、朱等国(均在四川境内),占领秦岭以外广大地区,再大举北进,攻占义渠25城(见秦灭巴蜀之战)。这样就实现了进一步的“富国”、“广地”、战略上,“强兵”的目的也形成了楚的侧翼包围,为后南进创造了有利的局面。此后,兵锋将再次转向中原,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攻占武遂(今山西桓曲东南)、(今河南邓州)、蒲阪、晋阳、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将领域扩展到中原。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战于分析(今河南西峡),歼楚军5万,占城邑10多座。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自己更不利,乘秦军久战疲惫,当年联合攻秦。经过三年的苦战,秦军终于被击败,进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和魏之封陵。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胜利。
[img]691817' />
秦败后,为了争取时间休息军队,孤立韩魏,暂时停止进攻,主动与楚结好。齐为集中力量灭宋,也与秦通好。二十一年(前294年),秦乘楚无能为力,齐无暇过问中原,大举进攻韩、魏。第二年,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歼灭了24万韩魏联军(见伊阙之战)。连续几年攻占韩冶铁手工业最发达的宛(今河南南阳)、邓(今河南孟县西)和魏之桓(今山西桓曲东南)、大小61座城邑,如今河南济源东南),两国益衰。赵国有一支训练有素、机动性强的骑兵部队,成为唯一一个与秦周旋有力量的国家。秦昭王对称王不满,在宜阳自称“西帝”,尊齐滔为“东帝”。恐惧两强联合的中原国家陷入了被夹击的境地。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系各国反秦。著名合纵倡导者苏秦也为燕国利益游说,劝民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世界“爱恨秦”(战国策·齐策四)乘机兼并宋国。二十八年(前287年),齐、赵、魏、韩、燕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计划,进入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拒绝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上、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随后撤离。第三次合纵攻秦,没有战争就瓦解了。
46年(前269年),秦与韩联军攻赵。被赵将击败后(见与之战),范绥入秦,建议秦实施“远近攻”战略,巩固占领土地。秦遂将重点打击最近的韩、魏、赵。三十六年(前279年),秦将白起以水攻歼楚军民数十万,迫使他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42年(前273年),白起在华阳战役中歼魏、赵联军15万人,迫使魏再次献出南阳地区(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五十五年(前260年),白起在长平战役中歼灭了45万赵军;还攻击了西周、东周和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次联合起来。这促使各国再次团结起来。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赵、韩、楚、燕组成联军,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见河外之战),追到函谷关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战胜利。
[img]691818' />
联军的胜利并没有严重削弱秦军的实力,也没有阻止秦扩张。秦王政(秦始皇)继位后(前246年),吕不韦掌权,仍采取远交近攻方针,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黄河以北,全部占领韩上党郡,重建太原县(西至黄河,北至山西,东与燕赵交界,南接党郡),切断燕、赵与魏、韩的联系,战略上包围赵、魏、韩。为了打破不利局面,为了生存,中原国家尽最大努力在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赵将庞暖指挥进攻秦。秦新占地面积大,兵力分散,人心不稳定。进攻开始顺利,深入函谷关,距秦都咸阳仅70、80英里(今陕西临潼北)(见最大战争)。当秦集中部队反击时,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不久,秦王政亲政,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史记·李斯列传》(《史记·李斯列传》)的建议加快了每一次突破的步伐,没有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联合战略到目前为止已经破灭。
五国攻秦之战伤亡情况如何?总共投入了多少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