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迁徙浪潮。为了逃避战争和民族冲突,北方汉族人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历史上被称为“永嘉南渡,也被称为“南渡之变”。中原居民迁往长江流域的人数超过100万,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南迁持续了两个世纪。在中国古代,第一次南迁的高潮出现了。
[img]691910' />
背景
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发生了16年 八王之乱。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摩羯座的首领 刘曜、石勒等领导部众残酷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河南东部攻下汉人 坞堡100多处。同年,石勒在湖北
襄樊地区攻下30多个坞堡。然后在 苦县宁平城(今河南)
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10多万人。同年,刘曜攻占洛阳,纵兵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在这种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受不了,于是大量南逃,历史上被称为“永嘉南渡”。
过程
公元265年,曹魏大臣 司马懿之孙 司马炎篡夺王位,将国号改为“晋”,
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仍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但稳定和平局面只持续了30多年,直到
晋怀帝永嘉年华之间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点。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西晋王朝开始分崩离析。匈奴、鲜卑、摩羯座、羌族和摩羯座利用了这一优势,周围胡族的肆意入侵出现了“
五胡乱华的分裂格局迫使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逃避战争,士族和人民大量南迁, 门阀士族带领家属和民户迁移
这是中原汉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结果
当时, 琅琊王 司马瑞是镇东大将军, 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邺( 由于避免建兴元年(313年) 愍帝 司马邺忌,改名
建康)(今江苏南京)。江南相对稳定,当权官僚尽最大努力将子女亲属安插到江南担任地方官员,以为将来会有自保之地。
如宰相 王衍任命了他的弟弟 王澄是荆州刺史,弟弟王敦是扬州刺史。永嘉南渡时,北方很多
士族和大地主携眷南逃,他们的宗族、部曲、客人等。随着南逃,同乡的人经常随着大户南逃。
一户大地主南逃往往有千多家,人口达到数万。比如 王导和谢安逃入会稽(今绍兴)。《晋书·王导传》说:“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
十六、七江左者。
[img]691911[/img]
历史意义
永嘉南渡在很大程度上客观地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 江南地区和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永嘉南渡是怎么发生的?永嘉南渡的历史意义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