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巅峰,以不同的方式被后人铭记。人们怀念秦汉的霸气和唐朝的富饶开放,但许多人对明朝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明朝的力量和力量,历史教科书上也有一句话:“明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那么,这个萌芽距离真正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有多远呢?
[img]692327[/img]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无论朝代发生什么变化,都离不开“封建”的标签。封建统治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体现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上。这种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宋明时期,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明末,中国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前所未有。
特别是在手工业方面,随着16世纪中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事纺织业的人数大幅增加,车间手工业已经开始形成。不要低估“机户出资,机工出资”的描述。现在,这和今天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是一样的。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封建社会原有的人身依赖关系,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认识。此外,从嘉靖开始,明代官营工矿等产业开始衰落,民营工矿取而代之。
一系列的变化引发了农民商业思维的变化。一些农民甚至从简单的耕作粮食转变为商业农业,即专门为手工业和其他行业提供原材料。这是为了简单的商业交流。重要的是,明神宗出台的以货币租赁代替实物租赁(传统以粮食为土地租赁)的政策也客观地促进了这种供求关系的发展。
[img]692328[/img]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政治上。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开始调整朱元璋的弊政,加强文官在明朝官僚体制中的作用。明成祖朱棣在夺取皇位后,进一步提高了文官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明代的内阁制度。期初,内阁阁臣主要是“顾问”,皇帝仍有最高决策权。在明仁宗、宣宗时期,内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其权力也日益增强。到了明世宗时期,内阁的权力已经堪比皇帝,压制了六部。
如今,内阁与皇帝的关系与西方君主立宪制非常相似。自朱元璋废除首相以来,内阁首辅大臣的地位堪比首相,更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首相。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也愿意把权力交给内阁。除了在国家事务中保留决策权外,皇帝还尽可能少地干涉政府事务的处理。万历皇帝已经28年没有上朝了,但明朝没有大规模动荡,因为万历有一个高效的内阁。可以说,明朝的内阁制度离君主立宪制只有一步之遥。
此外,明仁宗和宣宗后,官方学习开始缓慢衰落,大量不受封建思想限制的私立学院开始出现。这些文化机构培养了大量开明思想的思想家,其中黄宗羲和顾炎武是杰出的代表。他们反对传统的封建制度,提倡注重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们还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程朱理学,要求消除封建礼教对社会的约束。
[img]692329[/img]
1405年~1433年,郑和还多次率领庞大舰队前往爪哇、苏门答腊、苏禄等30多个国家,最远甚至东非。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然而,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同于哥伦布航海。明朝统治者没有像西方强国那样开辟海外殖民地,而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炫耀国力。
据说明朝中后期社会各方面都有资本主义的影子,有些方面已经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国很可能在明朝实现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然而,明朝的一切都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清朝统治者用传统而强硬的封建手段,在摇篮里扼杀了中国古代社会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朝本有可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但是被清朝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