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谦谦谦为人谦虚,恭谨守礼,因此深受内廷赏识,又以其高超的医术,与于昌、张璐合称清初三大名医。
[img]692689[/img]
清初三大名医吴谦和《医宗金鉴》
【名家生平】
吴谦(约1689-1848),字文吉,清代安徽涉县人。乾隆时期,他被太医院判处为太医院,并命令编写大型综合性医书《医宗金鉴》。
吴谦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的著名医生,曾任太医院右院判。作为一名皇家医生,吴谦经常为皇帝服务。乾隆五年(1740年)早春2月,乾隆皇帝感冒。吴谦和其他皇家医生“尊重和调节,非常勤奋,……而且效果非常快”,使乾隆皇帝很快康复。吴谦和其他人因此受到了赞扬。在为宫廷服务期间,吴谦多次受到这样的奖励。
[学术成就]
清初,社会经济发展,国力鼎盛,宫廷医学也达到了顶峰。乾隆四年(1739),乾隆帝为标榜文治,诏令太医院编撰医书,“以正医学”。由鄂尔泰大学士、亲王洪日监督,任命皇家医生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相当于主编),陈止敬为该书经理提调官。为保证医书质量,选派有真知灼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学者共同编纂,设立了14名修官和12名副修官,@ 还有审效官、抄录官等人员,共有70多人参与了编写工作。作为总修官,吴谦认为,历代医学经典和各种医学书籍存在“词奥难懂、传写错误、博而不精、杂而不一”等问题,应“纠正注释,分别是非”。因此,在编写过程中,不仅选择了宫廷收集的医学书籍,而且由朝廷发布命令,广泛收集世界新旧医学书籍、家庭秘密书籍和世界传播处方,“分类、删除杂项、收集精华、发送其余内容、填补其准备”,汇编为医学系列。至乾隆七年(1742)成书,乾隆帝大悦,赐名《皇族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指定的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药最完善、最简洁的一本。吴谦为《医宗金鉴》的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古代医书大多有法无方,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才有系统的理、法、方、药。《黄帝内经》原则深刻,方法微妙,难以理解,容易造成错误。以前的注释大多是随文衍义的,很难深入理解原文,并在临时证据中使用原文。因此,吴谦亲自删除了订单。吴谦崇尚仲景学说,在撰写《医宗金鉴》时,他参考了清乾隆之前对《伤寒论》的研究、《金匮要略》
20多名医生的描述逐一注释了这两部经典作品的原文,汇集了注意家的解释,写成了17卷《修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和8卷《修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列为《医学金鉴》第一卷。
《医学金鉴》内容非常丰富,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的精髓。其内容包括内、外、妇女、儿童、针灸、伤害、眼科等临床学科,以及诊断和处方剂学等基本理论。本书注重实用性、简单性,图片、文本、方形、理论齐全,简明可作为初学者阅读;详情可作为医生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参考,是中国第一个具有教科书性质的流行医学系列。1742年,《医宗金鉴》在全国推广,深受欢迎,影响巨大。自1749年以来,清太医院将《医宗金鉴》定为医学生教科书,逐渐成为国家医学教学标准。
吴谦与余昌、张璐合称清初三大名医《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