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所制是明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基本军事制度。那么,卫所制是如何运作的呢?
明朝的卫所制与前朝元密切相关。元代军队的编制是以十、百、千、万为单位形成金字塔形状的结构,侍卫亲兵称之为“卫”。在起义过程中,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制度,以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军队。朱元璋登基后,卫所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img]693250' />
卫生所是一种军事制度,具有严格、准确的操作规范。小旗位于卫所金字塔底部,由10人组成,总旗由50人组成。112人构成百户所,长官为百户。10个百户组成千户,即1120名士兵,上级为千户。一卫由五千户组成,即5600名士兵,长官是卫指挥使。以上是省级军事机构指挥使司,长官指挥使司。全国最高的军事机构是大都督府,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负责全国所有卫所。明朝全国军人总数是秘密,连兵部最高长官兵部尚书都不知道。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约有180万,明成祖朱棣时期约有280万。现代中国海、陆、空三军人数约200万,相比之下,明朝军队数量还是比较大的。
[img]693251' />
卫所制也借鉴了唐代的府兵制,具有独立军籍和寓兵于农的特点。同样,卫所也采用了这两点。一是卫所军户世袭。明初,军户由参加农民起义的士兵、投降的元军和被判充军的囚犯组成。军队有自己独立的军籍制度,与普通人严格区分。而且军户世袭,即成为军户后,后代也会继承这一身份。二是卫所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军屯,寓兵于农。朱元璋支持军队的想法是不花人民的钱,而是由军队自给自足。因此,他下令卫所70%的军队用于屯田,30%用于守城。当然,这只是原则,分配到屯田和守城的士兵比例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军屯有利于荒地的开垦,使明初经济自战复苏;边疆的屯田也具有行政管理的功能。边疆通常没有州县,卫生中心直接行使行政职能,有助于加强边疆的统治和管理。
[img]693252[/img]
卫所制也有缺点。军人家庭的世袭使得卫所制相对封闭,尤其是那些被判充军的人。他们的后代也想保卫边境,所以有大量的士兵逃跑;此外,由于军队腐败严重,士兵们受到官员的压榨和勒索,逃跑现象也相当严重。在明中期,有必要补充招聘制度。
明代卫所制是如何划分等级和称谓的?为什么明朝中后期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