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由四级考试、乡镇考试、会议考试和宫殿考试组成,分别产生学者、举人、贡士和进士(一级冠军、榜眼、探花、二级和三级)。童生先参加州县级考试,称为院试,通过考试称为秀才,进入府州县学习。一、二等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被指定为科举生员,参加省级考试,称为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称为举人,取得中央一级会试资格,乡试第一名解元。乡试第二年举行会试。通过会试的,称之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复试后,地点在皇帝的殿廷,称为殿试。考试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img]692653' />
三级考试都是第一名连中三元:乡镇试验第一名是解元,会试第一名是会元, 殿试的第一名是状元。
乡镇考试由布政使司(省一级)主持,会试由礼部(全国统一考试)主持,宫廷考试由皇帝主持。所有在考试中进入学者的人都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是修的,第二、第三名授翰林院是庶吉士,也是翰林院官。其他人要么授予事、御史、主事,要么授予政府推官、知州、知县等。没有参加考试的只授予小京官或外国教职。
[img]692654' />
曹的故乡贵池梅街源溪村
曹月伟(1671-1706)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源溪村人(古属开元乡梅溪村),随父曹光国占籍京卫(今北京大兴县)。他的兄弟曹月颖是康熙朝翰林院的圣旨。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甲徐科武状元后,曹月伟被授予二等侍卫。因为曹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顺天武乡试解元,他是连中两元的武状元(24岁),当时肯定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也许是因为这个炙手可热的名声,曹月玮从小就在父亲曹光国的指导下兼通经史,后来开始编辑武举考试辅导书《武经七书汇解》,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公退之暇与黎利宾汇编古今之说,阐明秘密,发挥奇奥,丙子冬(1696),集成。曹月伟外任山西、陕西等地武官,康熙四十四年(1705)这本书由三畏堂、光启堂出版,因此黎利宾在序言中写道:而未卒其业,既然先生出镇关中,便以立功自任,立言委余。书成后,时任兵部右侍郎等职的曹鉴伦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赞不绝口:这本书一出,当然就像朱子之的《集注》,传之千世而不朽。书成后,时任兵部右侍郎等职的曹鉴伦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赞不绝口:这本书一出,当然就像朱子之的《集注》,传之千世而不朽。朱的《四书集注》是清代文科考试的教材,可见曹鉴伦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
[img]692655[/img]
远眺九华山的源溪
[img]692656[/img]
源溪村景,曹月玮故乡
曹月玮的生活状况也可以从《贵池县志卷28》开始 人物志
武功得到证实:曹月玮,字继武。父光国,英俊不羁,游都门,占籍京卫。授长子日瑛以文,授次子日玮以武。日玮练习骑射,兼通经史。康熙三十二年,顺天武乡试第一,明年试中式,廷试弓马对策,莫与夫妻,上亲拔一甲,赐武进士及弟弟,授二等侍卫,直禁。三十六年来,随驾征厄鲁特,勤劳,屡遭内衣酒果之赐。三十九年出任山西利民路参将,举卓异,晋升浙江金华副将,介绍上,以利民地方久知,以新衔留原任。四十四年,奉特旨,迁至陕西固原西路靖远卫副将。四十五年春,即提拔陕西兴安、汉羌等地挂印总兵官,时汉江暴涨,州城被水啮尽。日玮至官,日督军士昼夜巡逻,感冒疾卒,年三十六。上闻哀悼,赐祭葬如例。
[img]692657' />
源溪村口水口林
曹月玮死前,有遗本奏于皇帝。在奏本中,岳伟首先表达了他对康熙的好意,说他是本一位寒士,荷蒙皇帝拔出甲徐科武进士第一名,居住侍卫,日圣天颜,后来,晋升屡见不鲜,委以重任,正义思矢筋疲力尽,遵守职守,但没想到深染重病,药物无效,危在旦暮。然后,他告诉皇帝,他不能忠于孝道,也不能抚养孩子:臣父今年74岁,远在京邸,臣生不能奉养;臣子六岁,没有知识,只有臣兄待诏,长期侍奉内廷,告诉他尽力而为,向君恩汇报,下承亲志。臣不太感激和羞愧。康熙皇帝说后,非常震惊、悲伤、遗憾,祭葬并入乡贤祠,并命令江南布政使参政卢腾龙代表皇帝主祭葬于池州府东南下湖西。他的妻子刘氏和六岁的儿子允耀仍然住在北京归皇帝赐予的大厦里。
[img]692658[/img]
曹月玮真是一代儒家将军,眼中有川塞,心中有策略!可惜天不假年,其实英年去世,真可惜!
池州水土养育英雄曹月玮,文韬武略,廉孝节义,内美忠勤,值得池州人骄傲学习!
[img]692659[/img]
曹月玮状元之墓
清朝状元知道多少?——曹月玮,池州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