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之变 ,指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
甲申是中国明末甲申的一年,即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
[img]692663' />
今年春天,以朱由检为首的大明、以福临为首的大清、以李自为首的大顺三大政权,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清朝有东北地区,四次进入海关,获胜,正在寻求有国家统治权的战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击败了明军的主力军。进入海关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顺利,正以雷霆万钧的力量强迫北京。明朝难以回归,两面作战,南北作战,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努力挽救危机。
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征服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灭亡。短短两三个月,大顺政权迅速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一些长江流域的大面积领土,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在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带领下,山海关外的明军撤入关内,与山海关总兵高一起投降了大顺政权;清廷派郑亲王济尔哈朗收集关外地区,形成了大顺政权与清政权隔关的局面。
[img]692664[/img]
大顺军占领北京后,如果大顺政权领导能够高瞻远瞩,对全国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就能采取正确的对策。然而,李自成为大顺军领导人并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必要的政策调整。他们仍然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为己任,继续在管辖范围内实施追赃助薪政策,打击官绅地主。在军事部署方面,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也缺乏战略眼光。当李自成决定在西安大举东征,以推翻明朝为目标时,他应该对下一步对阵清军充满信心。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与自己争夺世界的主要对手。
后来,吴三桂没有与山海关作战,这标志着大顺军在北京统治的失败。山海关战役是明清时期直接影响全国形势发展的关键战役。明朝推翻后,是大顺朝廷还是清朝廷统治全国关系重大。战斗的结果是胜利和失败。根本原因是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目光短浅,在政策和战略上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山海关战役的意义标志着:第一,顺军的历史使命从推翻明朝转变为抗清斗争;第二,清朝统治者进入中原的梦想迈出了关键一步;第三,以吴三桂为首,在汉族官绅中迅速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清派。
公元1644年,甲申年是中国干支年。今年的历史充满了突变和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阶级斗争和民族战争达到高潮,混合在一起,在中国表演了惊心动魄的场景。以明朝崇祯十七年为例,清朝为顺治元年,大顺政权为永昌元年。三个时代代表着三个相互敌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争夺鹿中原的斗争。
明朝历史止于甲申之变吗?
当然,明朝的全国政权正统历史止于甲申之变。们的历史书记载明朝是1368-1644年,共276年。
如果不是全国政权正统论,明朝的历史应该是1683年。
1644年清军入关后,南明残余势力先后建立了明朝四大藩王,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与清军展开了拔河战。1662年,永历皇帝在云南昆明被吴三桂绞死。1683年,台湾省明郑降清,明朝历史彻底结束。
南明小朝廷是1644年甲申改革后最正统的朝代,比满清、李自成大顺、张献忠大西更正统。不幸的是,它延续了明末党争和藩王血统不正等原因。南明不仅没有北伐复兴明朝,而且被清朝摧毁。
清朝灭绝所有分裂势力后,自然是正统的。明朝的全国政权正统统治历史只能持续到1644年。
明末大事件:甲申之变,明朝历史终于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