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汉代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瑰宝,全名唐三彩釉陶器,属于唐代低温铅釉彩釉陶器,以黄、绿、白为基本釉色,1905年龙海铁路洛阳段建设,在古都洛阳北芒山发现了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称这种陶器为“唐三彩”。唐三彩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了堆叠、描绘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糙有力。
唐代三彩全称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具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多彩的艺术效果。“三色”意味着丰富多彩,而不是三种颜色。
唐三彩是一种多色低温釉陶器,以细腻的白粘土为胎料,以含铅氧化物为助溶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化温度。烧制过程中,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入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棕等颜色的釉色。然而,许多设备主要是黄、绿、白,甚至有些设备只有上述颜色中的一两种,统称为“唐三色”
[img]690528' />
唐三彩的制作是将经过捣碎、洗涤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成一定形状,然后修整晾干,放入窑中1
000℃烧制,冷却后上釉挂彩,然后入窑烘烤至800℃。
唐三彩开始出现在唐高宗时期,开元时期极为流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艳丽,到达天宝后数量逐渐减少。
唐三彩在唐代被用作葬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对唐三彩的关注和唐三彩恢复技术的发展,人们热衷于文房陈设,这是送给亲友的好产品。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很受欢迎,而且在海外也很受欢迎。唐三彩也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
唐三彩主要指哪三种颜色?颜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