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4年,由于“归服益广”,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称满、蒙、汉军。正黄、镶黄、正白旗
上三旗,上三旗
内无王,都属皇帝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出。正黄、镶黄、正蓝(后来多尔根将正白旗代替正蓝旗成为上三旗)三旗,由皇帝自将,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称为下五旗。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期,它被多尔根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统治,而是由国王、贝勒和贝子统治。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相似!
简单地说,清八旗制度是清政府建立的军事组织制度。
[img]690666[/img]
八旗的旗帜充满了gusa(固山),这意味着旗帜得分(指军事制度),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旗帜”。一面旗帜分为汉军、满洲和蒙古三面旗帜。
在旗帜(固山)下,jalan(a号,意为参领)作为其较低级别的军事机构,niru(a号,意为佐领)作为其较低级别的军事机构。
我们可以把“旗”理解为现代军队的“师级”。旗主、参领、佐领分别对应师长、旅长、营长,满语为固山、甲喇、牛录
[img]690667' />
事实上,清八旗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上面提到的只是最终形成的状态。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清八旗系统也逐渐从最初的两旗演变为三旗和四旗。
二旗时期
起初,在努尔哈赤时期,满人只有两旗,即努尔哈赤领导的黄旗和舒尔哈齐(努尔哈赤兄弟)领导的黑旗。两旗的数量相当多
[img]690668[/img]
这里的黑旗是未来八旗成型时蓝旗的原型。至于后来为什么颜色变了,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黑旗不利于夜间识别。
三旗时期
后来,1601年,努尔哈赤吞并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达部,将哈达部编成白旗,由长子楚英和哈达部首领(后来被废除)共同管理。
此时形成了黄旗、白旗、黑旗三旗的局面,历史上被称为“三固山”时期。
四旗时期
1609年,蓝旗的主人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囚禁,蓝旗的力量被努尔哈赤分成两部分。红旗由他的第二个儿子代善管理。其余部分保持蓝旗不变,由舒尔哈齐的第二个儿子阿敏管理。
[img]690669' />
1611年,努尔哈赤囚禁大儿子楚英,任命第八子皇太极和长孙杜度共同管理白旗。
因此,四旗制度的格局正式形成。
八旗时期
1615年,在努尔哈赤的不断征伐和吞并下,满人军队数量大幅扩大,下令将四旗分为八旗。
也就是说,黄旗分为正黄和镶嵌黄二旗,都是由自己领导的。红旗分为正红和镶嵌红二旗,由代善和儿子共同领导。
白旗分为正白,镶嵌白旗,分别是皇太极和杜度统领。蓝旗分为正蓝和蓝旗,由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和阿敏统领。
因此,清八旗制度正式建立成型。
[img]690670' />
在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和顺治执政期间,八旗制度经历了许多旗主的替代和变化,最终形成了皇帝亲自领导正白、正黄、镶黄三旗、亲王领导红、红、蓝、蓝、白五旗的局面。
因此,我们耳熟能详的“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诞生了。
[img]690671' />
一般来说,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旗手待遇没有区别,但上三旗是皇帝亲自领导的。旗手只需要对皇帝负责,而下五旗的旗手应该对贵族和皇帝负责,礼仪制度略低。
毫无疑问,皇帝的出身一定是出于上三旗。有一些皇宫贵族下五旗。亲王妃也可以在获得高权后进入上三旗,俗称“抬旗”。
满清的[八旗制度]怎么了?皇帝是什么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