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约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王朝,因其创始人出生在一个饲养孔雀的家庭而得名。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被冲走,逐渐征服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他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王国的入侵,并获得了对阿富汗的统治权。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3世纪,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开始向外传播。阿育王死后,他的儿子据地独立,原本在帝国内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在南部宣布独立。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持续统治约50年。大约在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期被大臣普沙密多罗·浔伽杀害,孔雀帝国正式结束,这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img]690560[/img]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列国时期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影响,因为它不利于帝国的统一,也因为它不方便容纳外国民族而不被外国民族接受(外国民族更信仰佛教)。婆罗门教法律文献为适应形势,对种姓制度进行了新的补充和解释。这四个种姓仍然是种姓制的基础,但同时承认了许多“杂种姓”。这样,这些杂种姓氏就可以安排不同的职业集团、部落或民族。《摩奴法论》第十章对杂种姓进行了许多解释和解释。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等曾经入侵印度的人都被称为堕落的刹帝利。《摩奴法论》中提到的杂种姓有几十种。《摩奴法论》对杂种姓产生的原因的解释是,杂种姓产生的原因在于通奸、娶禁止结婚的妇女和放弃职业。《摩奴法》规定了各种姓氏的职业,但允许高级种姓的人在必要时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谋生,而严禁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它要求各种姓氏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你不得不嫁给其他种姓的人,它只允许高级种姓的男人嫁给低级种姓的女人,这被称为顺婚;反对高级种姓的女人嫁给低级种姓的男人被称为逆婚。这些规定服务于高级种姓的利益。
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是哪个王朝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