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悖论是中国春秋时期墨家思想家墨子和西汉儒家思想家扬雄在道家思想家老子和庄子的作品表达中发现的一系列悖论。分别是言尽悖(所有言论都不能表达真理)、学无益(学习没有好处)、非诽(不应驳斥他人)、辩无胜(双方都没有赢家)。墨子和扬雄在他的作品中对上述悖论进行了逻辑分析,并对道家学说进行了评论。
[img]688584' />
言尽悖,转化为白话文的意思是所有的言论都是错误的、所有的言论都不能表达真理,类似的表达素见诸老庄的作品,用来表达道(道理,广义上是指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之谜。
庄子在他的作品《庄子齐物论》中提到: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边也,请言其边: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这叫八德。在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在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因此,辩论也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守,大勇不守规矩。道昭而不道,言辩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洁而不信,勇敢而不成。五者园而且几向方,所以知止其所不知,至此。谁知道不言而喻,不道之道?若有能知,这叫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不知其由来,这就是所谓的保光。
庄子说,大道理不仅可以用言语来表达(大辩不言),用言语来表达会让原意大打
折扣(言论不如),所以引申所有的言论都不能表达真理道理(言尽悖)。然后对应老子在《道德经·观妙章》中的表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初;万物之母。所以,往往没有,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佳。两者,同出而异,同名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地万物的道理不是用语言表达的原始道理;如果真理是著名的,那就不是原来的真理(道可以是真的,非常是真的;名字可以是名字,非常是名字)。天地万物的道理是无形无相的,难以用言语表达。
[img]688585[/img]
然而,墨子作为墨家思想家,在他的作品中对墨子经下和墨子经说进行了评论言尽悖的说法:
言语是违背的,违背的,说在它的言语中。...............................................................人的话是可以的,是不违背的,是可以的;人的话不能,当,必须不审判。
用言语表达天地万物的道理,并不是原本的道理;如果真理有名相,那就不是原来的真相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万物的道理是无形无相的,难以用言语表达。
墨子表示,言尽悖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谬误,如果是所有的言论都不能表达真理为前提,前提本身是真的吗?
他用逻辑分析:假设所有的言论都不能表达真理为前提,如果立论结果是真的,那么就会有言论来表达真理,但要表达自己言尽悖自相矛盾;另一个假设所有的言论都不能表达真理为前提,立论结果为假,则按前提定义,言尽悖必为假,然而,反令的结果与自己表达的结果相同言尽悖为真(这里墨子的逻辑分析有谬误,即如果言尽悖一定是假的,也就是可能是假的尽也可能是假的悖上;而且只有当悖为假,才会出现令言尽悖真正的悖论)。这样推断下去,翻来覆去,没有结果,所以墨子会言尽悖作为悖论,引申道家的理论是建立在悖论之上的,它的表达是虚幻的,假装神秘,不能正确地说出来。
但言尽悖想要表达的真相可以被感觉到。事实上,墨子正在批评言尽悖在表达错误的同时,也恰恰说明了言尽悖表达道难以解释的特征。
什么时候会出现道家悖论?道家悖论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