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叔段之乱,是《春秋》第一年记载的唯一与鲁国无关的事件,原文为“夏五月,郑伯克段于炎”。据儒家所说,《春秋》是为孔子亲自删除鲁国旧史而制作的,被认为包含了儒家精神,即微言大义。《左传》作为儒家《春秋》的三个代表、《公羊传》、谷梁传对此有各自的评价。但基本上都认为郑庄公和共叔段都有过错。
《左传》认为,在“郑伯克段于炎”中,共叔段超越了做弟弟的职责,称段而不是弟弟。而郑庄公则没有完成教弟弟应尽的责任,并故意放任共叔段,以便他走上造反之路,称之为郑伯而不是兄弟。而共叔段后来的行为就像另一个国君,郑庄公平定共叔段,要用“克”字打赢敌国。而@ 共叔段逃跑了却不说,就是史官写这件事也不容易。
[img]688405[/img]
《公羊传》认为,“克”这个说法完全是为了强调郑庄公的邪恶。郑庄公的邪恶在于他知道母亲喜欢段,但他不得不杀段。而且自己明明要杀段,那还不如当初不给他封地。而且作为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不称职为弟,那就是他能与一国之君相提并论。@ 写清楚地点的原因也是为了强调共叔段。根据春秋,如果这种讨伐发生在都城以外,而且被讨伐的一方可以与一国之君相媲美,那么就要明确地点。为了体现孔子的微言大义。
《谷梁传》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他们说的不是杀人,而是克,这意味着共叔段当时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跟着他。庄公被称为郑伯,那就是国君如果杀了自己的长子或同母弟,那就叫他爵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共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被称为段,而不是公子段或弟弟,这是他不符合公子和弟弟应有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比郑庄公更批评共叔段。而记录的地点,是表明共叔段已经逃到远离国都的地方,这说明郑庄公做得太多了。而郑庄公此时不应继续追杀,而应采取兄弟间相亲相敬的道德方法来处理共叔段。
郑庄公成功平定弟弟和叔叔段叛乱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