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谈谈明朝的内阁制度。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以胡为由废除了宰相制度,垄断了军用机械的权力,皇帝是唯一的权力中心。然而,国家如此之大,事务复杂,皇帝也是凡人,整天都有那么多政务要处理,朱元璋即使是劳模也受不了,@ 想办法让殿阁大学士出来当国事顾问。建文帝时期,殿阁大学士开始成为常设机构。明朝成祖时期,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永乐时期的第一个内阁辅导员是大才子解缙。明朝内阁制度开创了公务员再次进入权力中心的先例。随着朱皇帝越来越懒惰,内阁逐渐演变成一个主要的政治机构,内阁首席辅助官成为第一个公务员。虽然没有首相的名字,但有首相的事实。
[img]688322' />
文渊阁
内阁,一个如此重要的组织,一定是人中龙凤。上承天子,下总百司,这个地位可谓顶天。然而,明朝有一个最精彩的内阁。所有的阁臣都是纸老虎。通常,官员们害怕,不是皇帝,而是太监,他们害怕掌权。上梁不正下梁歪,内阁的美德,六部也有这个衰像,以至于当时人们嘲讽内阁是“纸糊三阁老”,六部是“泥塑六尚书”。
[img]688323[/img]
朱见深,明宪宗
这一奇妙的景象出在明宪宗成化年间,纸糊三阁老指的是当时内阁首辅万安、大学士刘、大学士刘吉。在这三个人中,万安是头号纸老虎。他成为内阁首辅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他善于巴结和奉承的能力。他还擅长选择合适的巴结对象,挑选皇帝周围最亲近的人,即万贵妃贞儿。没办法,大家都姓万,怎么说一笔写不出两万呢?明宪宗独宠比他大十几岁的万贵妃,听从这位“妈妈级”贵妃的话。万贵妃不停地在他耳边吹风,这让明宪宗对万安的印象急剧上升。万安的仕途一帆风顺。直到成化13年,他才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很快就取代了尚璐成为首辅。然而,还有一种说法是,万安曾经通过献春药来欣赏宪宗。这哥们有个外号叫“洗屌相公”。
[img]688324[/img]
万安
万安为人滑头,在官场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官方哲学,那就是尽量不要惹大太监汪直。当时,汪直曾担任皇马监督印度太监和西厂监督。当时,他深受宪宗的信任。此外,这个人还有战功。皇帝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他。汪直不仅拥有禁军的军事权力,还拥有西厂的间谍组织。此外,他是一名印度太监,这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高权重,一只手遮住了天空。
汪直傲慢到什么程度?在他眼里,文官只是一堆荠菜。看谁不顺眼,就让谁回家卖山药蛋。在宪宗初期,内阁中也有一群大臣敢于反对汪直。以彭时和商人为首的内阁根本不屑于关注汪直的角色。彭时去世后,商人和王直之间的矛盾升级了。商人一直以正直、严格和自律的名义。在政府上,商人和王直屡屡犯罪。但这场政治斗争,王直却战胜了商露,使商露提前告老归乡。
[img]688325[/img]
影视剧中的汪直
商人一走,万安的机会就来了,万安总结了前任的教训,开始拿出他的看家本领,巴结奉承。凡处理朝中大事,万安都看汪直脸色行事。那一届内阁,首辅这样,更别说其他两位辅臣了,刘隋属于那种大事不管,小事不看,尸位素餐的典型。起初,刘毅很有能力。经过景泰朝和天顺朝,他也是那种官员。成化朝早期,刘毅很好,但当万安担任首席辅助官时,刘毅已经堕落成了万安的纸老虎。更不用说,在“纸糊三阁老”的中间,这是脸皮最厚的。巴结皇帝,勾结宦官的能力不亚于万安,混进内阁后,做事不好,搞权力斗争是可以的。当时,朝中言官多次弹劾刘吉,但刘吉却置之不理,走自己的路,最后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刘棉花”。
[img]688326' />
刘吉
这个内阁是如此的瘴气,在“纸三阁老”的领导下,作为一个特定的行政机构的六个部门也成为了一个徒劳的名字,看不见真实的地方。当时,六个尚书学会了阁老人生存的本质,上下手,除了做生意,其他一切都做。人们给这六个尚书起了绰号,泥塑六个尚书。
[img]688327[/img]
朱佑门,明孝宗
在宪宗朝后期,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对国家的伤害也很大。朝政颓废,贪墨成风,社会矛盾激化,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朝鲜的瘴气直到明朝孝宗朱佑框登基才得到遏制。孝宗登基时只有18岁,但年轻并不影响孝宗成为一代英雄主人的决心。孝宗登基的第一件事是用内阁进行手术(只是王志死了,否则他将无法逃脱重大罪行)。他将纸贴在三阁老中的首辅万安罢工官身上,收拾行李回家卖山药。由于长期以来被万安和刘吉排除在外,刘毅免于落得新朝平庸大臣的恶名。至于刘吉,这个刘棉花还是很幸运的。孝宗用了好几年了。幸运的是,这个哥们焕然一新,做了一些实事,至少登上了首辅之位。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分别指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