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但与此同时,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老欧洲强国讨厌德国,他们都想摆脱它,然后迅速摆脱它,比如英国和法国。英国认为德国的崛起会占据帝国的声誉,而法国的普法战争使这两个矛盾变得尖锐。
[img]686992' />
同时,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被列强包围,在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德国统一后,其参谋部开始研究如何应对未来全面的欧洲大战。在普法战争期间,德国总参谋长毛奇预测,德国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因此,他计划在未来两线作战中击败缓慢的俄罗斯(当时俄罗斯的国力不如法国强),然后反过来攻击法国。这一战略被形象地称为“先东后西”。老毛奇的继任者瓦尔德泽也坚持这一核心战略。但当施利芬接任总参谋长时,他完全偏离了这一战略。相反,作战顺序反过来,即“先西后东”,这就是所谓的“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认为,德国的土地太广阔了,很难取得确定性的胜利。虽然西线的法国军队被称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在法国和德国边境也有强大的防线,但如果他们从比利时借来,他们很快就会击败法国军队。击败法国军队后,转身击败俄罗斯,取得完全胜利。
[img]686993' />
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速度,确切地说,速度是准确的。施利芬认为,俄罗斯原铁路系统导致俄罗斯战争动员缓慢,虽然俄罗斯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设备非常落后,俄罗斯战争动员需要6~8周才能完成,所以在此期间德国必须击败法国,否则真的会陷入两行战争的麻烦。
1914年战争开始后,德军突击比利时,两天内进入首都布鲁塞尔,然后迅速击败法军。但德军万万没想到,法军在法国将军夏飞的带领下顽强抵抗,将法军力量集中在马恩河一线。与此同时,灾难并不单行。在战争动员完成之前,俄罗斯将军队投入战场,这使得德国军队不得不撤出一些计划从阿尔萨斯围歼法国军队的俄罗斯军队,回到东线,这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上著名的马恩河奇迹,从根本上说,德国直接陷入了失败。
在整个施利芬计划中,西部战场必须在大约6周内解决法国,必须通过比利时,俄罗斯军队必须在德国军队击败法国军队后投入战场,所有这些都是赌博。结果是,赌博输了,输得一团糟。速度是胜利者的核心观点在快速变化的战争环境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img]686994' />
事实上,施利芬并没有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3年去世。但施利芬计划伴随着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学术前辈把锅推给了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认为他的指挥不当和错误的决定导致了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世界在变化,战场是神秘的,让十年后总参谋长执行十年前的计划,本身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当然,施利芬的计划也值得成为一个伟大的战略。虽然他输了,但速度是胜利的想法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层面上,施利芬应该被称为“闪电战之父”。
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什么? 为什么施利芬计划是一个伟大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