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后,四处掠夺。19岁的冯婉贞带领民团打败了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它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img]687708' />
《冯婉贞英人于谢庄》(原文)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叫谢庄,村周围的居民都是猎户。有鲁人冯三保,技术精湛。女婉贞,年十九,从小武术好,学习好。是谢庄年办团,以三保勇敢多才多艺,推为长。筑石寨土堡于要心,树立“谢庄团练冯”之称。
一天中午,谍报敌骑到了。我看到一个白首督印度卒约100人,英将也冲上前去。三保戒团装药实弹,不妄发,说:“这个强敌也是,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对我没用!小心点!”
敌人已近寨,枪声隆然。村里的人蜷缩了很多动。既然辞行益近。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旗,说:“开火!“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于是众枪齐发,敌人像落叶一样堕落。再击敌枪,寨中人又蜂拥而至。盖借寨墙也是为了遮蔽。攻击一段时间,敌退,三保也自满。婉贞独戚然说:“小敌去,大敌来了。设以炮至,我们村不尘粉三保瞿然说:“为什么要计算?婉贞说:“西人长火器,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五村十里皆平原,与之竞火器,怎么能胜?莫如用我所长攻击敌人所短,操刀威胁盾,进攻,还是可以避免?三保说:“悉吾村之众,精技击手只有百人,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搏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小女人不多说话。婉贞微叹道:“五村亡无日!我要尽力挽吾村。因此,集谢庄少年精技击者而诏说:“与其坐而侍亡,熟若起而拯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向马首可展示。”大家都很激动。
婉贞于是率众多少年结束,都是玄衣白刃,抄袭如猿猴。村四里有森林,阴影遮阳,伏岩。几乎没有,敌兵果~炮,也盖了五六百人。拔刃奋起,率众攻之。敌出意外,大惊扰,用枪上的刺刀搏斗,方便猛凶终弗抓。婉贞挥刀奋战,所当无敌,敌乃纷退。婉贞大喊:“诸君!敌人远离我,想用火器困住我。急逐弗失!所以大家都尽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夕阳,杀人无忧无虑的百十人。仓皇逃,敌弃炮。
[img]687709' />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
清末南社诗人之一的《清仓钞》作者简介:徐珂。浙江杭州人字仲可。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编辑《辞海》等书籍。他模仿清初潘长吉《宋仓抄》的风格,编辑了《清仓抄》一书,[出版于1916年],编辑了清代祖传至宣统200多年的朝野谣言。全书内容复杂,共48卷,分时令、地理、外交等92类,13500多篇,约300万字,收录广泛,对清史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img]687710' />
(这些八国联盟侵略者在北京合影)
——文章疑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清军节节败退,咸丰皇帝吓得逃到热河,圆明园被毁,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此时,一个小谢庄和一个小冯婉贞可以用刀剑击败比火器长的敌人。“杀手无忧无虑,敌人抛弃枪,仓促逃跑”确实令人兴奋,但客观分析有些不现实。
[img]687711[/img]
(八国联军火烧后的圆明园)
(2)谢庄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一个不是战略要地,另一个不是掠夺目标。为什么英法联军要攻打这么小的村庄?
[img]687712' />
(圆明园遗址)
(3)《冯婉贞》说,谢庄“环村居民都是猎户”。然而,位于北京郊区的谢庄,只有“距圆明园十里”和“村十里平原”,都是猎户。这个地区有这么多猎物可以玩吗?
中学语文课本提示:“本文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谢庄人民在北京圆明园附近反英斗争的故事。”作者签名徐克。不仅仅是《冯婉贞》作为一段真实的历史,作者陆士谔也被误认为徐克。
[img]687713' />
(圆明园遗址)
注:《冯婉贞》原载于1915年3月19日发行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原作者为陆士谔。原文约1400字。1916年徐克编辑《清仓钞》时,将原文大量删除并改名为《冯婉贞胜英于谢庄》,并将其编入《清仓钞·战争》。《冯婉贞》一文出版后,当日本帝国主义逼迫袁世凯接受21篇文章时,人们争相阅读,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更多的中国人希望这位女英雄是真的,而不是说她是一个艺术形象。
[img]687714' />
(圆明园遗址)
然而,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对“冯婉贞”感兴趣,并从文献和现场调查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没有关于冯婉贞的历史记录,也没有在圆明园附近找到一个叫谢庄的村庄。
[img]687715' />
(不管有没有冯婉贞,我宁愿相信看到这些废墟;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不能是虚假的。事实上,冯婉贞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
女英雄冯婉贞真的有人吗?冯婉贞对英法联军的抗击是虚构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