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3年,魏国权臣公孙衍发起与韩、燕、赵、中山国等国君联合称王的倡议。虽然这个提议是为了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这让齐国深感不安,中山国君称王让齐威王无法接受。
[img]688412[/img]
中山国一直依附于齐国。如果五国王的提议最终成立,中山国将背叛齐国。因此,齐威王声称,如果中山国被称为国王,他将与其他主要国家合作攻击中山国。
这时,张登自愿去见齐国权臣田英。他告诉田英,最好先让中山国称王。这样,魏国和赵国会生气,攻打中山国。中山国不敌,只能废王号依附齐国。
于是齐国同意让中山国君称王,然后张登去了魏国和赵国,告诉他们的国君,如果他们同意中山国称王,中山国就不会和齐国一起出兵攻打赵、魏。
因此,赵国和魏国也同意中山国称王。就这样,在几个大国的支持下,中山国君厝终于正式称王。
[img]688413[/img]
齐威王觉得自己被骗了。他没想到赵国和魏国真的支持中山国称王。在齐国的愤怒下,他关闭了与中山国的通道,并希望与燕赵一起攻击中山国。
但最终,凭借张登三寸不烂之舌,解决了中山国的危机。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燕子继承王位。几年后,儿子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并在北方担任大臣,这引起了王子平等的上层贵族的强烈不满。
子之唆使子之收回朝中工资超过300石的官员印章,并将他们赶出朝廷。公元前314年,太子平等人率兵攻打子之。
燕国内乱,齐国和中山国趁乱派兵攻打燕国,这不是中山国第一次趁火抢劫。
为纪念伐燕之战的胜利,中山王厝命人将从燕国抢来的青铜器熔化,铸成中山王厝铁脚铜鼎和中山王厝铜方壶。
在这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赞扬了中山国伐燕的战绩,警告后代吸取燕国子之乱的教训,警惕周边国家。
五国相王后,赵武灵王自以为赵国没有实力称王,于是自去王号,改名君。
[img]688414[/img]
相反,中山王厝一直为称王而自豪,但中山国的实力不如赵国。断绝与齐国的友好关系是不明智的。
伐燕之战最初得到了道德上的支持,但后来,中山国和齐国都受到了舆论的谴责和战争的威胁。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中山国家逐渐形成了趋利避害、实用主义的外交战略,使中山国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缺乏长期连贯的外交战略。到了中山国的后期,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五国相王,伐燕胜利,使中山国的国势达到鼎峰,但也为其亡国奠定了伏笔。
【五国相王】中最会玩的中山国 国力弱但热衷于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