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上台后,历史上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在葵丘举行了第九届春秋高峰会谈。
这是当时最盛大的一次,史称“葵丘会盟”。
[img]688094[/img]
左传记载有点奇怪:先说:“夏天,会在葵丘。”然后又说:“秋天,齐侯盟诸侯于葵丘。”
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葵丘会盟”进行了两次,前一次是夏天,后一次是秋天。
再看《史记》,我们也这么说:“夏,诸侯于葵丘”;“秋,复会诸侯于葵丘”。复,就是重复,复会,就是再联盟。
那么,为什么“葵丘之会”要分两次进行呢?里面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幕隐情?
下面,我们将分别分析这两个联盟的主题内容。
夏天的一次,是周天子为齐桓公加上礼物。
秋天,我们又聚在一起干什么?史记和左传都没说。翻看先秦古籍,《孟子》中有一段关于葵丘联盟最详细的内容和条款。
原文如下:
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流血。
初命说:“朱不孝,无易树,无以妾为妻。”
再命说:“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说:“尊老慈幼,无忘宾旅。”
四命说:“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医生。”
五命说:“无曲防,无遏买,无封而不告。”
说:“凡我同盟的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齐桓公与几十路诸侯签订了专门的书面协议,包括以下五项:
第一条不孝的儿子应该杀了他!任何已经设立的王子都不得擅自更换。二奶不得当大奶。
第二条尊重贤人,培养人才,表彰有德行的人。
第三条尊重老人,爱幼人。不要忽视外国客人。如果你住在中国,尽量照顾他们,不要让他们流落。
第四条士一级干部不得世袭,官员上班,不得在外兼职。医生一级干部犯罪,国君无权擅自杀害他。
第五条:不得乱筑堤坝,损人利己;邻国有饥荒,不得限制粮食出口;有奖励的大事一定要互相通报,不得私自进行。
这是齐桓公和天下诸侯的共同协议。@ 大家一起宣誓:“凡我同盟的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那齐桓公为什么要和天下诸侯签订这样的条约呢?仔细推敲,有很多诀窍。
[img]688095[/img]
齐桓公最初是打着“尊王熙夷”的旗号起家的。
凡诸侯联盟合兵最充分的原因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对付共同的外国入侵者,保卫共同的周朝国王,才能得到大家的回应。
但现在,齐桓公大功告成的时候,其实没有一个是“熙攘攘”的。
哪一个是“尊王”?第一个勉强可以算,从侧面警告周襄王的继母。仅此而已。
第二,谁最尊重圣贤?当然是他。在那个用人唯亲的时代,齐桓公率先打破常规,任人唯贤!谁的美德最高?当然是他。这样的人应该受到表扬。
@ 尊重老人。谁最大?他是最大的,六十多岁了,绝大多数诸侯都是年轻一代。应该尊重他。
流亡在外的人会感激他。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也应该感激他。国君无权擅杀他。
这个“葵丘会盟”,基本上每一个都是从齐国的利益和荣誉出发的,不再是“尊王熙夷”,而是变相尊重齐桓公,不服从他的人。
这五项协议大多是关于内政的。根据今天的国际法“不干涉国家内政”,相反,齐桓公要求诸侯们互相监督,在他的领导下牢牢地绑在一起。
所以,在秋天的这次会议上,齐桓公为自己立威,甚至有了踢天子这个傀儡的想法。
诸侯与齐桓公签订最新条约后,齐桓公突然对天子使者屠孔说:“寡人听说夏、商、周三代都有禅宗。寡人想利用这个盛会封泰山和禅梁父。怎么样?”
屠孔听了,脸色大变!
这座泰山是祭天,禅梁父是祭地。
只有天子(不是普通天子,多是开国天子)才有资格向天地报告自己的成就,天子的权利是上帝赋予的。
诸侯的权利是祖上世袭的,是他父亲的父亲代代相传的。诸侯只能祭祖,不能祭天。
现在,齐桓公要祭天,就等于宣布要取代大周朝!
屠孔看到齐恒公趾高气扬,似乎有矜高的色彩,愤怒地回答:“你以为可以,谁敢说不可以!”他私下对管仲说:“封禅,诸侯该说什么?仲父,你不能说一句话来劝他吗?”
那天晚上,管仲试图劝阻齐桓公不要封泰山。按照管仲的经济观念,不值得做名无实、有害无利的事情。
齐桓公说:“寡人南伐楚国到召陵,看熊耳山;北伐山戎摧毁了令支和孤竹国;西征大夏,远涉流沙;爬太行险道,直接返回卑耳山。没有人敢违抗寡人,寡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虽然过去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天子都是这样!”
尽管如此,齐桓公还是放弃了封泰山祭天地的想法。
在这次立威大会上,“诸侯颇有叛者”,《公羊传》中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叛者九国。”
取代天子当大王的条件还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不得不诚实地成为他的诸侯长,这样世界就不会动荡。
因此,齐桓公姜小白一生的成就只能永远定格在“霸主”的位置上。
封泰山的事,慢一缓。这一缓,慢了400多年,直到秦始皇统治世界,才成为第一个封泰山的人。
春秋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