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描述清代人物的服装,你会想到什么?一条长辫子,一件外套,外面加一件外套。在清朝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时间里,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尽管满族人被汉化了,但汉族人在一定程度上被满化了。最明显、最著名的政策之一是“剃发易服”等对中国服装的影响。这也是许多复兴汉服或华服团体的情感内因。那么,清代的服饰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屠刀强行推广是否也像“剃发”一样?
[img]686581' />
说到清代的服饰,首先要提的是长袍、马褂、瓜皮帽。虽然很多喜欢汉服的人都讨厌这套服装,但其实这种经典的清朝大三基本上是从汉服演变而来的。首先,瓜皮帽,其实这种帽子最早应该在明代蓬勃发展。这种帽子在明朝被称为“六合一帽”,据说是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设计的几种帽子之一。当然,这种说法只能说是据说这种帽子实际上出现在元代,所以它很可能是由蒙古人戴的毡帽演变而来的。在明代,这种帽子确实很常见,主要的佩戴者一般都是市民,而有些士人则很少佩戴。然而,与后来清代的瓜皮帽相比,元明时期的圆帽明显更高,这与当时汉人的发髻有关。
[img]686582' />
另一个出身汉服的人,其实经常被认为是清代特色的马褂。事实上,马褂、当时士兵穿的号服,甚至清代的一些官服,其实都是明代士兵穿的。在明朝的《太平抗日图》中,出现了和清朝一样的号服,应该是从盔甲演变而来的士兵服装。由于后来服装的巨大相似性,这种服装很可能不局限于东南地区,但在当时明代的基层士兵中,有大量的配置,最终通过明清战争传递给满族,最终成为清代的经典服装。
[img]686583' />
那么,清代常见的长袍也起源于汉服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清代长袍看起来有点像汉族的圆领长袍,但传统的满族长袍实际上起源于蒙古服饰。不仅是长袍,清代的凉帽和暖帽,其实也是蒙古服饰的起源。其中,暖帽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游牧毡帽,不仅是蒙古人,明朝皇帝也经常戴上这种“胡帽”。但明代这种“胡帽”与清代暖帽最大的区别在于帽身的高度。和明代六合一统帽一样,明代胡帽也有发髻的原因,帽身加高,而清代暖帽帽身则大大降低。清朝满族人在这两种帽子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帽子的顶部,有很多红丝的装饰效果,这在明朝和蒙古帽子上没有发现,所以应该是满族人自己的满化结果。
[img]686584' />
清代长袍也是如此。对于明代一些关于蒙古人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到马蹄袖这一后来具有清代长袍特色的服装部件。但清代的一大变化,就是出现了“工厂”字领,即在交领的基础上,用盘扣固定领子。这种工厂字领结构在元明蒙古画像中基本没有痕迹,但在北亚和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这种领口结构在许多民族服饰中非常常见。就连西伯利亚的鞑靼人,很多衣服上都有工厂领。这种结构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的温度普遍较低,为了更好地保暖,所以结构出现了。所以,这也是满人难得的特色服装结构。
[img]686585[/img]
在明朝的《羌胡猎图》中,蒙古人戴着凉帽和长袍。这张照片中的蒙古人袖口是翻马蹄袖。事实上,这种袖口设计也是为了保持手的温暖。寒冷时,翻下袖口以保护手背。
[img]686586' />
此外,还有清朝官员和皇帝在正式场合佩戴的披须。这部分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还有待探讨。很有可能,这种结构应该与女真人冬天用来保暖的披肩有一定的渊源。但在满人入主中原后,其实在强制推广这些服装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汉化。最典型的是女装,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中原汉服的一些特点。此外,清初时,许多文人所穿的清式长袍,其实也多是在明代道袍等比较宽松的衣服上进行修改。
[img]686587[/img]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就是清代长衣小衫的服装搭配,元明时期,大多是女性的打扮方式。为什么这件衣服在清朝变成了男人?这个问题还没有最终解释。说到易服,最后还得提一下剃须的问题。首先,自宋代契丹人以来,剃发的习惯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常见的发型。但是满人那种被很多人讨厌的“金钱鼠尾”独辫,却相当少见。无论是契丹还是后来的金代女真,蒙古,他们的辫子更多的是复数以上。从清代绘制的一些蒙古人的形状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辫子,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辫子是满族人受到蒙古人的影响,还是蒙古人受到满族人的影响。
总的来说,与屠刀推广的“剃须”政策相比,“易服”更多的是一个统治者群体,通过强大的地位对被征服者的服装发展进行控制性指导或扭曲。也就是说,不像辫子那样无中生有,而是在现有的服装上重新“改造”。毕竟,就马褂而言,它属于清朝以前的中国服饰。换句话说,给你添加新东西,你可以拒绝或放弃未来。但是如果你把你现有的东西加入到对方想要的元素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不知道如何改变你想要的东西。
剃发易服之后,为什么瓜皮帽和马褂会成为中国服装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