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前202年~8年)在过去的200年里,领土和政治区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期地图小于秦朝,北部河套地区占据匈奴,南部五岭以南为赵佗(见南越),东南(今福建、浙江南部)和西南(今贵州、云南、四川西南部)也脱离了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全国只有40多个县,其中大部分属于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诸侯王国,汉初诸侯王国的地位远高于汉郡。
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减,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低,与县同级行政区划。汉代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县(国)县两级制,本质上与秦代县制没有什么不同。
文景两代相继实施的“亲制疏”和“众建诸侯”政策,增加了王国数量,缩小了领域;景帝接受了王国支郡的中央政府,并激增了汉郡的数量。到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共有25个王国(西汉王国最高数)和43个汉郡。但是版图还是和汉初一样,没有扩大。汉武帝后来被分为司隶部一,刺史部十三,共十四个监察区,上述103个郡国按地域分为十四个。
[img]686089[/img]
意义作用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下设三公九卿。地方政府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县,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后来,诸侯国逐渐成为分离一方的地方势力。
文帝和景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消除当地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文帝采纳了贾毅的建议,将齐分为六个小王国,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削弱其实力;景帝采纳了古典“削减诸侯”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的封区,导致了以吴王刘英为借口的七国混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诸侯王的民权,减少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的官职水平,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端。汉武帝时期,实施了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朝郡国制是如何诞生的?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