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军南下,但刚进入宋境,就遭到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辽军攻击威虏军(今河北徐水)、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不利;攻北平寨(今河北完县),再次受挫。随后,绕道攻保州(今河北省清宛县)、定州,仍不克,又东攻颍州,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市,激战十多天未下,辽军死伤万余人。萧挞凛和萧观音奴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见面,共同攻打冀州、北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禅州卒会天雄军”。辽军征服德清(今清丰),三面包围禅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守卫禅门。辽军南下的消息传到开封,宋廷大震惊,惊慌失措,许多人主张南逃金陵(今南京)或西逃四川。宰相寇正力排众议,坚持真宗亲征。
[img]683667[/img]
辽朝统军萧挞凛凛,率数十轻骑在禅州城下巡视。宋军将军张环(周文质)在禅州前线以伏伏击杀死辽南京统军使萧,头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听到挞凛死了,痛哭流涕,为此“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让南北之民休息!此时,宋真宗一行在寇准的坚持下抵达禅州。寇军力促宋真宗登上禅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全军呼万岁,声闻几十里,气势百倍”。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集中在禅州附近的大宋军民数十万人。形势对宋朝非常有利。此时辽军,孤军深入,本犯兵家大忌,再加上主将萧挞凛被宋军击毙,士气低落,军心松弛。前进被封锁,后面被宋军包围,腹部被敌人包围,进退失据,处境危险。因此,辽急于求和,试图通过谈判在战场上获得不可能的胜利。宋真宗无视有利形势,只希望辽军尽快撤离,于是双方开始议和。战役结束。
战役结果
既然双方都有和解的心,剩下的就是讨价还价的问题。宋真宗贪图生存,财大气粗,不在乎钱。起初,契丹派人说,他想把宋朝归还周世宗夺走的瓦桥关南之地。宋真宗害怕失去合议机会,割地求和,会被后人唾骂。于是他立即派曹去讨论和平,对他说:“只要不割地,契丹就要几百万钱,也可以答应。曹利用问底线到底是多少?宋真宗不假思索地道:“如果必须的话,百万也可以。寇听后,又偷偷地把曹利用叫过去,说:“皇帝虽有百万之约,但如果超过30万,我就砍掉你的头。”
[img]683668' />
经过讨价还价,双方同意:
第一,宋辽是兄弟之国,辽圣宗年轻,称宋真宗为兄弟,后人仍以世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军;从那时起,所有越境盗贼和逃犯都不能互相停止;两朝沿边城市,一切如常,不允许建造城隍。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费”银10 万两、绢20 到雄州交付一万匹。
四、双方在边境设立疑场,开展互市贸易。
又称禅渊,故史称这次盟约为“禅渊之盟”。
[img]683669' />
历史评价
它发生在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辽圣宗统22年之战。这是辽宋两国之间最大的战争,也是辽宋关系从长期对抗向和平共处的转折点。这场战争的双方都参加了数十万军队的战斗。因此,它以建立一个“深渊联盟”而告终。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平局。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仍然是一场成功的战斗。
[img]683670' />
对北宋来说,“禅渊之盟”是一项屈辱条约,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然而,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几十年的战争,开启了辽宋100多年的和平关系。
历史影响
禅渊战争结束后,辽一方面内部统治不稳定,另一方面也感到难以打败宋朝,不再向南行动。宋辽战争基本结束,形成了南北对抗。从那时起的100
宋辽多年来一般保持着和平状态。
禅渊之战结束了宋辽之间25年的战争历史。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禅渊之盟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禅渊之盟虽然是对宋屈辱的协议,但客观上促成了随后的百年和平,为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条件。
王安石和富碧认为,禅渊之盟后,宋代真宗、仁宗、英宗“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京师军“武备全废”,只有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除在外,文臣掌握了西府的主导权,王钦若和陈耀老深受青睐,导致庆历增币。与此同时,100多年没有发生的大战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来都被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不得不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宋朝也失去了淮河以北的大量土地,被迫成为金国的大臣。
简介了禅渊之战的过程 禅渊之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