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职业。他们为皇室和君主服务,自然有机会取得巨大的进步。事实上,在古代,许多大太监依靠皇帝的宠爱来制造麻烦,作恶,无情,如赵高和魏忠贤。然而,也有一些太监的谦逊职责,给后代留下了积极的形象,如郑和,以及今天要向你介绍的王承恩。
[img]683186' />
▲王承恩剧照《江山风雨》
明末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白岸村的一名农民王承恩,因父母双亡,被卖进皇宫当太监。经过两年的宫廷礼仪训练(公元1622年),他被安排在信王朱由检身边服务。此时,朱由检只有11岁,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王承恩和他年龄相仿,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很快他们就接近了。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王承恩越来越受到朱由检的信任,这让他的心越来越尴尬——他其实是魏忠贤安插在朱由检身边的内应。经过深思熟虑,他终于把自己的身份和盘托出来,得到了朱由检的信任和宽恕,于是他完全忠于后者,在得知魏忠贤的谋反思想后,主动划清界限,暗中帮助信王朱由检传递信息,为他提出建议,为朱由检登上皇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成了司礼监的太监,赢得了崇祯的信任。
[img]683187[/img]
▲崇祯皇帝、王承恩的剧照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崇祯皇帝即位,提拔王承恩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一时风光无限。经过东厂和魏忠贤阉割党的清理,统治权终于回到崇祯皇帝手中,王承恩的帮助是这一系列有力的行动不可或缺的。不幸的是,虽然崇祯在位期间尽了最大努力,但他仍然没有阻止明朝的灭亡。有官员、农民领袖和后金骑兵。即使他有雄心壮志,也为时已晚。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即将进入皇城。这时,崇祯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朝廷已经不可用了。只有忠于他的王承恩还在指挥其余的禁卫军守卫皇宫。《明史》记载:“(王)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连杀数人,诸侯泄漏自如。然而,无论王承恩有多强大,他都无法阻止众多起义军。3月27日,崇祯皇帝彻底陷入绝望。即使他真的不想成为一个亡国之君,先帝留给他的烂摊子也无法挽回。
[img]683188' />
▲明思宗朱由检自杀
为了防止皇室脸的丢失,他把后宫的妃嫔和女儿都送死了,然后带着陪伴他大半辈子的老奴王承恩跌跌撞撞地爬上了煤山。一尺白缎,一棵歪脖子的老树,结束了大明皇帝的生命。王承恩跪下来,头撞地,留下浑浊的眼泪,然后上吊自杀。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下令搜寻崇祯,直到三天后才有士兵在煤山看到主仆自吊。明代遗老得知后,将他们装葬后送到明朝皇帝十三陵草安葬。
[img]683189[/img]
▲康熙皇帝读书像
满清入关后,为了争取人心,崇祯皇帝被埋在思陵。同时,他也感受到了王承恩的忠实侍主。顺治皇帝把他埋在崇祯皇帝的思陵里,并专门为他写了800字的碑文来表示赞扬。康熙皇帝即位后,他还亲自为王承恩树立了纪念碑,并亲自前往思陵致敬。
[img]683190[/img]
▲王承恩墓
虽然在清朝统治者的操作下,王承恩成为了第一个埋葬在皇家陵墓的太监,但如果崇祯皇帝知道春天,他可能不会反对。毕竟,这是他的生死之交。王承恩的忠诚可以让后来的统治者放下身份和政治观点来纪念他,这表明他的精神是感人的。当然,这也是每个统治阶层都愿意做的。毕竟,赞美王承恩就是尊重忠诚。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埋葬在皇陵的太监 顺治为其写碑文 康熙为其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