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8年,秦将王坚率军攻击赵军,击败赵兵,杀死赵洋葱,颜聚逃亡。秦军攻占邯郸,俘虏赵国君赵迁。秦王政亲自来到邯郸,杀死了所有过去与母亲(赵姬)有仇恨的人。然后他开车回到太原和上县,返回秦都咸阳。到目前为止,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已经灭亡。
[img]684491' />
为什么将星如云的赵国打不过秦国,最终灭亡?原因很多。这些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从外部因素来看,比如秦国的实力,诸侯国不能一致抗击秦国,而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攻击,赵国不利的地理条件,以及自然灾害和瘟疫,都可以被视为外部因素。这些外因大多不是以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至少不是以赵国的意志为基础的,这里就不多说了。赵国灭亡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img]684492' />
一、政局不稳定,政乱不断
赵的政局不稳定,以战国七雄而闻名。公元前403年,赵成为诸侯国,公元前228年灭亡。175年,共有10代王侯,其中5代王侯经历了政治混乱,即:
1、赵敬侯元年(前386)赵朝作乱;二、赵成侯元年(前374),公子赵胜与成侯争夺君位;三、赵成侯二十五十年去世,公子与侯争夺君位(四、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公子赵章与赵惠文王争夺王位;5、赵悼襄王时期,废除了正妻所生的长子赵嘉,将赵迁立为太子。
[img]684493' />
在这五次赵国政乱中,公元前295年的政乱危害尤为大。赵国历史上罕见的英雄赵武灵王在政乱中饿死。赵武灵王的去世给赵国整体战略的实施和推进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胡服骑射,改革不全
赵武灵王的中后期是赵国历史上最强大、最美丽的时期。当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势。赵国军力雄厚,不仅南征北伐,打胡人,灭中山,还直接影响了燕秦王位的继承——燕昭王和秦昭襄王成为国君,这与赵武灵王的支持密不可分。然而,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变化并不全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
[img]684494' />
商鞅变法,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从君王奉公守法到普通人的家庭生活,都发生了变化。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主要是在军事方面。@ 赵国只是军事力量,没有像秦国那样让国力真正强大。正国力不强,赵国的强盛只是昙花一现,长平战后,赵国一路下滑。长平之战是赵国由强转弱的分水岭。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的根本原因是赵国的国力不如秦国。赵国国力不强,赵国希望能迅速作出决定,以赵括换廉颇,向齐国借粮,赵括断粮46天...
[img]684495' />
三、重武轻文,武将傲娇
一个强大的国家一直需要文武并重。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强国或盛世。哪个不是文臣和武将的聚集?战国七雄,魏文侯时期:文有李悝、翟黄等。,武有乐羊、吴起等。;在秦国,文臣武将更是群星璀璨:文有商鞅、张仪、范菊、李斯等。,武有司马错、白起、王坚、王贲等。赵民风强悍,能征善战的武将辈出。除了廉颇和李牧,赵国的武将还有赵奢,
韩旭、楼昌、乐成、庞宇、司马尚等,可谓将星如云。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坚、廉颇、李牧、秦赵各占二席并非不合理。换句话说,如果只谈武将,赵国不会输给秦国。
[img]684496' />
在文臣方面,赵国输给了秦国。 谁是赵国的文臣? 牛畜,太戊午,
肥义、林相如、于卿...这些人中,除了林相如,其他几个,恐怕有些朋友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这不是我们的无知,而是这些人离秦国的文臣太远了。赵国重武轻文的结果是,武将普遍傲娇,甚至到了不听国君号令的地步。廉颇和李牧,赵国的两位名将,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公元前245年,悼襄王命令乐乘接替老将廉颇,
结果廉颇竟然领兵造反,导致乐乘逃跑,老将军终于逃到魏国;公元前299年,
赵王迁命令赵、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统兵。结果李牧不接受,想造反,被处死!
[img]684497' />
四、昏君执政,奸臣当道
赵国有10位王侯,可以称之为奋发有为。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当数——但赵武灵王壮年退位,废长立幼,导致长子赵章和小儿子赵何内乱,自杀。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明朝的国王。此外,赵孝成王贪图韩国上党,急于与秦国爆发长平战争,以赵括代替廉颇;
赵悼襄王立妓女为后,废赵嘉立赵迁等,都是昏厥之举。至于赵国最后一位国君赵王迁,更是昏厥无能,荒诞无经。
[img]684498' />
国君昏昏欲睡,必然导致奸臣当道。郭开,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奸臣之一,出现在赵国末期。大家熟悉的“廉颇老了,还能吃吗?”上面提到的赵王迁、赵宇、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统兵的故事,都与郭开有关。
赵国政交给郭开这样的奸臣。他怎么能不灭亡呢?!李牧是赵国的最后一根支柱和最后一块遮羞布。赵王迁听了郭开的诽谤,联合上演了李牧的闹剧,赵国的建筑终于倒塌了,剩下的只是丑陋和难以忍受。
赵国为什么打不过秦国? 赵国打不过秦国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