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满族人结束明末混乱时期,统一天下建立清朝后,为了达到控制汉人的目的,可谓无所不用。
为此,清朝统治者专门制定了许多违反汉族伦理规范的政策,如剃发、换衣服、圈地、充电、逃跑和屠杀城市。当然,满族人通过这一系列政策实现了同化汉族人的目标。
然而,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核心标志是这个国家的语言。根据满洲记录,努尔哈赤命令额尔德尼和盖盖在1599年借用蒙古字母创作满文。
满族人在文化上对中国文化有很多苛刻的要求,但他们没有消灭中国人,使满语成为官方语言。即使在统治阶层,也有很多汉语造诣很高的人。
[img]682801[/img]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无非如下:
历史上,少数民族统一中原后,其实都大力推行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比如金灭宋后,大量强制教授自己的民族语言——女贞语。
正是统治者的努力,许多汉人学会了女贞语言,忘记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这样的事实体现在陆游的诗中:“东都的孩子胡说八道,经常想这个,生气”描述了金朝都城的汉族孩子说女贞语而不说汉语的情况。
然而,奇怪的是,尽管金朝统治者已经努力实施民族语言,并且非常有效,但汉语并没有灭绝。
甚至很多社会高层都痴迷于汉语,造诣很高。
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注意到了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img]682802[/img]
二是谈清朝统治阶级满族人的民族性格。从一开始,清政府就是在清军嗜血无情、暴力血腥的铁蹄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实施“剃发易服”政策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采取劝说等手段,而是汉人不接受就强制执行,反抗者就格杀不论。
从这些事实来看,我们可以说,清朝统治者在执行民族同化方面的表现更倾向于暴力解决。
退一万步说,满族是一个生活在水草之中的民族。在进入海关之前,我们汉人称之为“蛮夷”。去蛮夷的人少,知道的人少,更别说满族语言了。
与汉族人口相比,满族人口真的很少,所以受过教育的人更少。自唐代汉人推向科举制度以来,只要他们有能力,他们就会尽可能地学习文化知识,甚至孩子也会写诗和诗。
另一方面,满族人不太重视文化。传播任何一种思想文化都需要传播者,就像唐朝鉴真东渡传播佛教一样。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清朝统治者找不到那么多合适的人。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清朝刚刚成立。虽然清军有许多优秀的将军,但治国需要文臣。当时,清朝统治者的文臣没有那么多的活力,@ 他们需要吸引汉人文臣,只有汉人熟悉如何统治汉人。
此外,吸引汉人是快速获得治国人才的捷径。虽然他们嘲笑叛国文臣的道德品质,但他们的能力就在那里。
人往高处走,有了适当的优惠政策还怕没人来吗?
在这样的号召下,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叛国降清,因此,强硬消除汉语和汉文化是不可行的。
[img]682803[/img]
此外,此时此刻,世界刚刚决定,清政府忙于消灭剩余的反抗力量。
除了清初自尊的藩王,临时建立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南明政府是一个特殊的威胁。汉人心中反清复明的希望依然存在。如果他们要求不说汉语,那真是冒着世界的风险。
因此,我们所说的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像其他占领中国的少数民族那样提倡“灭绝汉语,实施自己的民族语言”,其目的是吸引汉人,维护统治。
当然,正是汉语及其文化本身的力量,才能在外族企图多次消灭时顽强生存。
[img]682804' />
一些资料证实,直到清末,京师的一些下层满族人仍在使用满语,直到辛亥之后才逐渐消失。
然而,在20世纪中后期,只有远离黑龙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少数村庄的满族人仍然有一些日常满语会话。
甚至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谣言:由于满族汉语发音的影响,中国官方方言中的翘舌音与满语无关。
为什么满语在清朝统治下不流行?满语不能称为官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