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最应(1815-1882年)是朝鲜王朝后期的王族和大臣。字良伯,号山响,封爵为兴寅君。李氏,本贯全州,是南延君李球的第三个儿子,兴宣君李是应(后加封兴宣大院君)的兄弟,也是朝鲜王朝第26代君主李熙(朝鲜高宗)的叔叔。高宗出任领议政,1882年在“仁午兵变”中丧生。
早年经历
李最应于2月17日出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朝鲜纯祖十五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纯祖三十三年)被封为兴寅君。第二年,纯祖大王去世时,李最应被纯元王后金氏任命为守陵官,守护纯祖王陵三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朝鲜宪宗八年)李最应被任命为冬至正使和谢恩正使,出使中国。在朝鲜哲宗年间,李最应主要在宗亲府担任闲职。当时安东金氏控制朝政,霸气十足,李氏宗亲受到前所未有的压迫,李最应与弟兴宣君李应在当时十分落魄。直到哲宗在同治二年(1863年,哲宗十四年)12月去世,神贞王后赵的命李是应之子李命福(李熙)继承王位,兴寅君李最应该翻身。同治四年(1865年,高宗二年)4月,李被任命为建都监,负责景福宫重建工作。后来,他被任命为胡伟将军,判处禁府事务,判处宗正卿等职务。
[img]682383' />
出任宰相
当时,兴银君李最应的弟弟兴宣大院君摄政,但大院君实行独裁政策,不允许任何人以裙带关系分享权力。因此,李最应从未登上高级官员。李最应有很强的权力欲望。当他在大院君统治时,他没有得到重用,也想得到高级官员的财富。他被描述为“厨房饥饿的狗”
[2]
,大院君再也没有给他升官,所以他很讨厌大院君,“与弟弟大院君素不协”。后来朝鲜王妃闵妃逐渐崛起,准备推翻大院君。李最应立即投靠闵妃,与李兴闵的外戚巨头闵升镐和闵谦镐过着密切的生活,经常出入大院君的府邸云岘宫,为闵家刺探情报。最后,同治12年(1873年,高宗10年),闵妃鼓励高宗宣布“亲政”,通过崔益炫弹劾大院君,赶走大院君。李和闵的家人也不断鼓励他们。高宗于11月3日宣布“亲政”,大院君崩溃。李最应也很快恢复了胡卫将军的官职。后来,李最应协助闵妃清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院君余党,并将闵妃之子李密封为王世子。因此,李最应在同治13年(1874年,高宗11年)12月拜相,晋升为左议政,成为闵妃集团的核心人物。到光绪元年(1875年,高宗十二年)11月,兴寅君李最应被任命为领导议政,成为一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权贵,李最应也成为朝鲜王朝500年来为数不多的以王室宗族身份登上领相宝座的人物。
执政时期
虽然兴寅君李最应善于命运,但他才能真正平庸。虽然他名义上是领相,但实际上是由闵奎镐、闵谦镐等闵姓外戚控制的,他没有主见。李最应担任领议政后不久,日本军舰进入江华岛,以追究“云扬号事件”为由强迫朝鲜签约。此时,朝鲜国内舆论沸腾,朝中也立即分为主和派和主战派,争论不休。作为领导议政,李最应在议政会议上显得唯唯诺诺,优柔寡断。有人要求和日本一战。李最应该说“唯”,有人要求主和,李最应该说“唯”。有人说先和日本一战,不胜就和。李最应该还是说“唯”,所以李最应该得到了“唯政成”的绰号。但李最终还是坚持闵妃的旨意,同意了日本提出的条款,并与之签订了《江华条约》,这是近代朝鲜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事实上,李最早应该要求与日本修复。他拒绝接受日本明治政府的“皇帝”,因为当时与日本的“书契”问题(大院君时代拒绝接受日本明治政府的“皇帝”、“智”字样的国书,导致朝日关系紧张)有这样一句话:“那本书里的数字只是渠国臣子的自尊,对我来说有什么伤害?交邻文字中没有谦逊,它的歌曲在于彼此,它的妄想在于彼此。经过多年的相持,阻止我怀绥的意思也涉及到自我侮辱和缺乏诚信。因此,它主张“原书契令政府使者直接接受朝廷,回答他们的责骂,明确惩罚他们。在我的身体里,恐怕是允许的”,即接受日本国书。而且他在讨论会上唯唯诺诺的行为只是耍左右逢源,苟合取容的把戏。@ 李最应的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当他参加科举考试时,他无法区分文章的质量,只能通过抽签录取。因此,没有知识的人在听到他参加考试的消息时称他为庆祝。
就这样一个无才无德的人领导议政,自然让大院君更加愤怒。就在李最应被任命为议政后的几天,他的住宅被纵火了。后来发现“火贼”是大院君的亲信申哲均,也是去年在景福宫纵火送炸弹杀闵升镐家族的主谋。所以兄弟俩之间的差距更深。
[img]682384' />
李最应引起众怒的是镇压辛思斥邪运动。原光绪六年(1880年,高宗十七年),修信使金宏集从日本带来了清朝驻日参赞黄遵宪撰写的小册子《朝鲜战略》,主张朝鲜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实施改革;为了抵制俄罗斯南下,外界“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看完之后,领议政最应深表赞同,说:“对方(指黄遵宪)各条论辨,符合我的心算,不能一见而束阁。对朝鲜战略中的结日,联美,防俄为“非常见而然”。甚至说“大一洋船入境,往往以邪学(指天主教等洋教)为借口。洋人入住中原,未闻中原的人都是邪学。因此,要求高宗国王下定决心(“只冀圣之牢定”),采纳黄遵宪的说法。然而,朝鲜战略在朝鲜披露后,却引起了儒生的强烈反对。以李晚孙为首的300多名庆尚儒生“万人疏”,坚决反对接受西方文物,与美国修复,逐一驳斥朝鲜战略,次年(1881年,以干支年为辛思年)在汉城伏阙上疏。儒生也高举“卫正斥邪”的旗帜,群起上疏,史称“辛思斥邪运动”。有影射李最应的内容。李最应等闵妃集团骨干对这些忧国忧民的上疏儒生采取严厉镇压措施,下令逮捕无数儒生,亲自严惩。最后,洪在鹤等“疏首”被处决,十几个人流放在边地或荒岛上。这一事件激起了众怒,使李最应该成为众矢之的。
被杀身亡
光绪七年(1881年),朝鲜成立了第一个现代机构——统理机务衙门,李最应担任衙门首任总理大臣。光绪八年(1882年,高宗十九年)初,李最应卸任领导政府六年,被任命为敦宁政府事务。在此期间,《朝美修订通商条约》的缔结得到了主导。
[img]682385' />
同年6月4日,李最应被任命为广州留守和南汉守卫使。在他上任之前,他赶上了6月9日爆发的“任午兵变”。这次兵变的目标是反闵排日,大院君暗中煽动指挥。高宗急忙向李最应询问对策。李最应建议动员“不要破阵”(广州精锐部队)镇压。这句话泄露在起义士兵身上。因此,起义士兵第二天(6月10日)冲进兴寅君李最应的住所,用刀砍死他。关于其死亡的细节,时人记载“最应爬墙而坠,囊破丸出以死,或枪刺”。
然后大院君再次上台执政,李最应的尸体被裹在席子里,草草埋葬。7月4日,大院君政权追溯兴寅君李最应为“孝宪”,以免大院君背负杀哥的骂名。大院君倒台后,李最应的死后头衔改为“忠义”。大韩帝国光武九年(1905年)改为“文忠”。
李最应:朝鲜后期的王族,南延君李球的第三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