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功非常擅长写诗。在国子监留学时,他不仅指出了蒙师傅徐干,还私下向清代另一位大儒孙穿衣。林世功的诗被誉为“详雅有中朝馆阁气象”、诗意“新颖绝伦”、“音节壮阔,格律浑成”、“优雅、细致、大方”。林世功的诗以《琉球诗课》和《琉球诗录》的名义在中国出版。前者大多是课堂上写的试用诗,价值不高;后者是林世功自由发挥作品,共82首,附上老师徐干的评论。其内容包括吟诵北京风景名胜区、思念家乡亲友、赞美刘忠友谊、留下来告别等。体裁不仅包括格律诗,还包括古诗。从《琉球诗录》可以看出,林世功的诗歌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冲绳学者上里贤认为林世功“诗中看到的他稳重冷静,反其激烈行动”,“林世功的悲愤和慷慨不仅不是特别强烈,而且在性格上恰恰相反,至少从诗中看到的林世功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台湾省学者杨仲井认为,林世功的诗歌造诣超过了蔡文、程顺则、蔡铎等任何过去琉球的汉诗诗人,甚至在清代士人中也是罕见的。“惜琉球亡国,儿子英雄殉国,客死其他国家,不回国弘扬文教,带领一代风骚。”
[img]682359[/img]
朝鲜交流
1872年秋,朝鲜使臣朴贵寿及其代表团参观了国子监督管理局,并与林世功交谈。林世功的两首诗分别是:
带锐联盟列外藩,圆桥今天接高轩。老邦曾说传箕子,异地相逢纪蓟门。共喜笔谭询问土俗,不需要菊蕊泛金瓶。我来请业君持节,近在咫尺都沾上了圣主的恩情。
学生问文字,拜成均,三见皇华证夙因。肚子里有诗人和书法家,没有新旧相亲。东南海外同修贡,400年前结邻。笑声依旧欣欣萍水遇,秋风难忘故乡。
不幸的是,朝鲜使臣与林世功唱和的诗及其笔谈已经失传。尽管如此,这件事仍然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交流的一个故事。
[img]682360' />
遭到质问
据说林世功在福州向清代闽浙总督何静求助时,何静向他询问琉球的现状,并特别询问琉球自国以来有多少人死亡。林世功无言以对,深受刺激,感到羞愧。因此,他有了死亡的想法,为他在北京的自杀奠定了基础。
墓地被毁
林世功自杀殉国后,清政府认为林世功是琉球国的忠臣,在通县张家湾立禅庵村(今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立禅庵村)下下了200两银子。这里是北京琉球国人的墓地,共有14个琉球人(均为九米村人,琉球土葬一般为风葬或火葬)墓葬,林世功为倒数第二个埋葬者(最后一个是1889年埋葬的王大业)。1931年918事件发生后,一些日本人来到这里进行调查。后来,林世功等琉球人的坟墓被敌日村民拆毁,发泄愤怒。只有王大业的墓碑还保存着。直到80年后,立禅庵村的琉球人墓地仍然没有修复的迹象。
林世功有哪些故事?林世功的文化成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