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过程
进军大理
1252年9月(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忽必烈奉命带领将领唐良合台等10万人率军,誓言出发。
1253年夏天(蒙古宪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忽必烈率军出萧关(今宁夏同心南),通过六盘山聚集在临涛(今甘肃)训练备战。与此同时,蒙哥生活便宜的首席教练王德臣率军入蜀,抵达嘉定(四川乐山),配合忽必烈的行动。
9月,忽必烈督察到达拉沟(今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分兵三路南进:唐良合台率西路沿燕当路(今四川阿坝草原)进入;宗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经茂州(今茂汶)趋会川(今会理西)牵制;自带中路经满陀城(今四川汉源北)渡大渡河,沿古青溪南下,穿越山谷100多公里,11月初抵达金沙江,派使到大理招降。
[img]681425[/img]
大理国王段兴智拒绝招降,带领宰相高泰祥驻扎在金沙江沿线,并派遣将军驻扎在四川,抵达蒙古军。
大理迎战
1253年12月初(蒙古宪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大理军与蒙古中西两军对峙。唐良合台部越旦当岭(今云南中甸)进入大理,招募部落(今纳西族),占领三大(今丽江),从侧面攻击大理军主力。
高泰祥看到情况危急,匆匆退出大理都城,冯坚守。大理城东临洱水(今洱海),西临苍山,北、南有龙头、龙尾为屏障。高泰祥以重兵为基础,面对咽喉重要的龙头海关。
[img]681426' />
蒙古中东路军先后渡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师、龙首关,共同攻击,歼灭大理军主力,乘胜,12月15日占领都城。段兴智和高泰祥潜逃。
安定秩序
忽必烈采纳招臣姚枢的建议,禁止妄杀,安抚人民,稳定秩序,并派军攻占附近堡寨,在姚州(今云南姚安北)俘虏高泰祥。
蒙古军灭大理后,忽必烈命唐良合台继续东征未降服,命刘时中为大理宣抚使,稳定大理统治。忽必烈本人率军北返。唐良合台军进克押赤城。段兴智逃到昆泽(今宜良),被蒙军俘虏。经过两年的激战,赤秃哥国(即罗施鬼,今贵州西部)、罗罗斯(今四川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和自相波利国(今元江)被征服。白蛮首领细崎甫被俘。
[img]681427[/img]
唐良合台征服大理各部后,派使者向蒙哥汗报好,并将大理国主段兴智、波利国主细传福等人作为俘虏献出。蒙哥采取怀柔政策,让他们回去继续统治原来的部门。段兴智感谢蒙哥献出地图,亲自带领军队成为前锋,引导唐良合台讨平,继续抵抗各部门;他还向蒙哥提出了“治民立赋之法”,以巩固蒙古对云南的统治。
战役结果
1254年秋季(蒙古宪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唐亮合台率军攻占押赤城(今昆明),俘虏段兴智,继段领兵2万为先锋,攻克未附城寨,占领大理全境。
[img]681428[/img]
战役评价
这场战争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远征。忽必烈充分发挥蒙古骑兵的特长,挥手直奔数千英里,一路招抚吐蕃首领和喇嘛,深远迂回攻占大理国,出人意料地取胜,形成了对南宋南北的攻击,对南宋的灭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一场著名的远程攻击战。
但蒙古军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士马死者数十万,师到湖南,进攻力量大大减弱。
蒙古灭大理之战过程简介 蒙古灭大理之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