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诏野史》中,大理皇族段氏一族的历史始于公元937年。段氏,河西四郡武威郡人,羌族,祖上段节俭为阁罗凤将,佐南诏大蒙国,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而后
段思平任通海节使,五代后晋天福二年(丁酉年)成立,称太祖神圣文武帝,成为大理国王。十四传到段正明已经150多年了,然后大理国到段兴智结束,共经历了24位皇帝和318年。
[img]681432[/img]
与赵匡胤、陈桥、黄袍相比,大理政权早了23年。大理被蒙古摧毁后,大理段没有结束。他们在130年后一代又一代地继续担任元朝的大理总管。直到元朝灭亡,他们仍然忠于前元,抵制明朝的统一。洪武15年(1382年),明军进入云南,段氏末代总管段世抵抗到最后。
[img]681433' />
蒙古灭大理之战是1252年(蒙古宪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至1254年(蒙古宪宗四年,大理天定三年)。蒙古宗王忽必烈率军在蒙哥攻宋时期攻灭大理国。
[img]681434' />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让他的弟弟忽必烈和将军唐良哈台共同征服了位于云南的大理国家。蒙哥封摩的一些蛮主是马哈罗奇。第二年,他平静下来,并委托段兴智续任总管。大理最终成为元朝的领土,然后改为元云南省的控制,原大理东部成为元梁王国。
[img]681435[/img]
当时大理国也算是二等强国,为什么这么不打,竟然被元军长驱进来。其实这是真的
原因不是段朝廷不打架,也不是大理军队战斗力差。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这也从大理国上层国家的矛盾开始。大理的上层矛盾主要体现在杨、高、段皇室的擅权斗争上。据记载,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杨允贤暴乱,国王段思廉命令岳侯高智升平;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权臣杨义贞叛变,杀国王段义连(又称廉义)自立为王。仅四个月后,他就被高智升的儿子高升泰起兵杀死,立义连的侄子段寿辉。从此,高氏势力在中国占据了上风。杨慎曾说:“段氏高氏,君臣始终如一。”
[img]681436' />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在“大臣请立”的幌子下,高盛泰废弃段正明为王,改名为“大中国”。两年后,在各种力量的帮助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春成为了国王,历史上被称为“后理国”。这场权力斗争导致了大理内部的动荡,人们对大理段的归属感开始下降。
[img]681437' />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蒙古长期南下攻打南宋,导致大理人心慌乱,开始南下迁移。他们沿着云南的各条河流移民到东南亚。比如他们到了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这导致了大理的空虚和人力不断,很多国内人心慌意乱。
蒙古可以如此顺利地摧毁大理,除了段的一些后代选择弯曲膝盖投降元廷,更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国内不稳定,刚刚爆发了内乱,大量国内人民南迁,国内空虚,不能保持啊。
蒙古灭大理之战 是什么让段氏皇族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