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迪皇帝二征高丽,杨玄感到兵谋反,中原大乱。建议医生黄鞠(公元569~657年)一族南下移居霍地洞天福地。当时霍童溪两岸荒芜,良田稀少,农耕水平非常原始。黄菊在霍童溪上修建了坝雍水,右岸凿龙腰渠,左岸凿琵琶洞(蝙蝠洞)穿山引水。
龙腰渠
[img]682183' />[img]682184' />[img]682185' />
龙腰渠系设计巧妙,全长1765米,渠宽1.51~2.72米、高0.95~3米,利用渠道与村庄之间的差距建造五级水库。水车驱动磨削、磨削、磨削和筛选谷物。之后,渠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灌溉右岸1000多亩良田,一部分进入村庄供人们洗涤、消防、抗旱、防涝。整个龙腰运河系统形成了一套精密、完整的灌溉、水力和民生供水系统。
琵琶洞
[img]682186.jpg' />[img]682187[/img]
该运河系长约7000米。大多数明渠规模庞大。采用“烧水凿石法”开挖隧道数百米,至今仍有80米以上。洞高2.5米,宽1米。霍童主溪被引入堵塞的平湖(仙湖)蓄水,并灌溉了1000多片良田。“琵琶洞”以琵琶弹奏的声音命名,上游有一个“枇杷洞村”。后来,它被称为“蝙蝠洞”,因为洞里有很多蝙蝠。
黄鞠
黄菊,出生于569年,死于657年,享年89岁。黄菊是河南省光州市固始县人,隋朝建议医生。朱公弃官,带着孩子,长途跋涉,避难入闽。他先是住在宁德蕉城区七都浦源,然后带着儿孙在霍童溪沿线大兴水利,凿龙腰渡泉洞,再凿松岸蝙蝠洞,广群良田,引进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
从上帝的角度来看,黄鞠的水利灌溉工程